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日报】西南大学教授何圣伦:翠翠的原型有好几个 边城融合了多地风光
发布时间: 2020-05-15 00:00  作者: 赵迎昭、肖福燕  来源: 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问世已有80余年。80余年来,这部“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巅峰之作”经受住了时间考验,成为经典。那么,小说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是什么呢?5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专访了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何圣伦。

沈从文(1902-1988)是湖南凤凰县人,苗族,主要著作有《边城》《湘西散记》《中国丝绸图案》《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

据了解,沈从文20岁去北京讨生活之前是在家乡度过的,他对家乡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深厚情感。远离家乡的都市生活,境况是艰难的,他所耳闻目睹的都市生活也与家乡的一切形成了巨大反差。何圣伦称,透过当时的社会,沈从文看到了人性的沉落,“他想通过塑造理想中的湘西边城,为都市中迷惘的人们指出一条道路。”

本着这样的创作意图,沈从文以他生花的妙笔,将湘西优美恬静的自然风光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每个人的身上都笼罩着人性至善至美的光环,正如著名作家汪曾祺所说:“《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

作家酝酿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何圣伦称,翠翠的人物原型,包括沈从文当兵时和班长在泸溪绒线铺偶遇的长相娇美的16岁女孩翠翠、船老板的女儿王春翠、小翠和班长的女儿小翠等。沈从文夫人张兆和曾对汪曾祺说:“翠翠的性格、形象,是绒线铺那个女孩子。”

边城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呢?何圣伦介绍,边城中的景象融合了多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有这样的回忆:“我们先从湖南边境的茶峒到贵州边境的松桃,又到四川边境的秀山(今属重庆,记者注),一共走了六天。六天之内,我们走过三个省份的接壤处,到第七天在龙潭驻了防……十年后还在我的记忆里,极其鲜明占据了一个位置(《边城》即由此写成)。”

何圣伦表示,充满诗意化的叙述方式、浓郁的地方风情描写、淡淡的悲剧情调和凄清的故事构造是《边城》的艺术个性,它的丰富内涵至今仍被不断阐释。

《边城》佳句摘登

●凡事都有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如宿命的必然。

●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远走不到头。

●人的寂寞,有时候很难用语言表达。

●火是各处可烧的,水是各处可流的,日月是各处可照的,爱情是各处可到的。

●我尚不知道我应得座碾坊,还是应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许只许我撑个渡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