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中国青年报》邀请了10位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校长,从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因何阅读、如何阅读。他们的见解,既有对传统阅读价值的坚守,也有对数字阅读趋势的洞察。
我们期待,这些文字和其中浸润着人生体验的思考,能够为广大青年在信息洪流中擎起一盏指引阅读方向的明灯。愿青年们能在这些智慧的启迪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氛围,从中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 徐坤
人工智能时代,阅读本身自然不会被淘汰,但是不会阅读的人却将面临着“降维打击"的风险与挑战因此,保持对阅读的热爱,做一名“清醒的阅读者”处理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做一名“清醒的阅读者”,要重视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能力的训练,要强化辩证批判思维培养、信息甄别能力提升和自身知识框架构建,形成系统化阅读习惯,从而更好地抵御情绪化表达的裹挟,超越碎片化信息的局限,更好培养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认知能力,实现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融合共进。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张树庭
短、浅、快式的信息制作与信息获取成为一种日常我们必须直面这一变化,并通过努力让碎片化阅读超越消磨时间、浏览信息的层面,与信息的真实性、全面性、有效性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信息获得知识交互、认知生成的可靠渠道和有效方式。
人作为精神主体,应是阅读的体验者、价值的判断者、意义的建构者,需要在阅读中投入情感与思考展开联想与想象、带着情怀与理想、生成评价与创见。辅助不是主导,更不是主体。“人是主体”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法则,在智能时代亦不例外。以亲身阅读为主,智能阅读为辅,应是智能时代阅读的基本原则。
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柴立元
当下,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信息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如果不保持阅读与学习,一个人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个民族也难以保持开拓创新的能力。
云展览、云阅读、云视听,便捷的数字服务打开了新的天地,更多元、更智慧的方式让“阅读”走向“悦读”。在乐享数字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走出浅阅读的“舒适区”,培养深度阅读的自觉性,保持在书页里探寻智慧的那份专注,让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相得益彰。
东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友宏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人类知识图景,作为新时代“读者”,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变革的浪潮,更要守护人类文明传承的根脉,让AI技术成为照亮人类思想星空的灯塔,而非遮蔽精神原野的藤蔓。
在人工智能重塑阅读形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和而不同”的智慧--让算法成为拓展认知边疆的利器,让纸质书继续滋养精神的根系,最终在数字文明时代重建“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的阅读之道,点亮数字文明时代的精神灯塔。
厦门大学校长 张宗益
信息爆炸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深阅读"“慢思考”,特别是那些经过历史淬炼的经典著作,它们是人类文明的认知基因库,通过与经典深度对话带来的思维肌理,终将会成为我们应对技术洪流的认知压舱石。
我们既要做技术浪潮的冲浪者,更应成为思维灯塔的守夜人。从今天起,让每本书籍都成为改变现实的支点,让每次阅读都成为思维进化的能量。期待遇见更多“让知识流动起来”的阅读者,因为你们如何阅读,未来就将怎样发生。
山东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术才
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们必须始终将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紧密结合,走出书本和虚拟“茧房”走进社会一线,走向世界舞台,深刻体验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在知行合一中深刻感悟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切实受教育、长才干。
阅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勤读、常读、多读、乐读当作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自觉树立成长型思维,不给自己设限,通过“腹有诗书"实现“气自华”从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拥有自己独有的幸福人生。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尤政
当前,人工智能大潮激荡,深刻影响并改变着阅读方式和学习习惯,面对冲击和挑战,如何通过读书守住内核素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必答题。
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不去思考问题,就谈不到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更谈不到取得原创成果,也就不会有动力去攀登险峻入云的科学高峰,更不会去挑战前途未卜的科学“无人区”。
重庆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树新
在人工智能时代,数字阅读已然成为推动“全民说读”的重要引擎。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智能推荐算法创造的“信息茧房”正在悄然消解思维的多样性,部分群体因过度依赖生成式技术工具正面临独立思考能力退化与原创动能衰竭的双重困境。
用数字技术推动阅读学习提质增效,培养青年学生“把书读厚再读薄”的深度学习能力和“读书破万卷”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善用智能推荐系统精准获取学习资源,活用交互式学习平台快速掌握核心内容,妙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辅助文本解析与跨语言阅读,巧用深度分析功能构建知识图谱、思维导图,
西南大学校长 王进军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洪水猛兽论”。AI的迅猛发展,人的主体性问题再一次被提出。AI是人类发挥主体性的产物之一,它出现的意义并非“替代”而应是“协助”,关键是如何用A!更好地服务我们的阅读和学习。
我们不用将数字阅读视为洪水猛兽,也不应把传统阅读封入历史的角落。让屏幕的流光与书页的墨香共同谱出一首协奏曲,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保持思维的锐度,守住心灵的深度。构建起动态平衡的阅读生态系统,以数字技术拓展认知边界,让传统阅读滋养精神内核,两者和合共生,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立群
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
当下信息爆炸时代,需警惕“收藏即学习”的认知陷阱。我们不仅要不断地学习和吸纳知识,而且要心怀“国之大者”超越书本,深入实践,主动地去研究和解决那些关平社会发展、中国发展,乃至全球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