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森(Doost Mohammadi Ehsan),生于1986年,伊朗翻译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和翻译。翻译作品有《孟子》《大学》《中庸》《弟子规》,以及莫言《初恋》、路内《慈悲》等。2023年获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中伊两国同为世界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源远流长的交流。在这一历史长河中,中国的文化与文明如同涓消细流,逐渐渗透并融入了伊朗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在文学领域,中国元素成为了波斯诗人笔下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他们在字里行间表达出对中国美学、传统工艺以及雕刻艺术的由衷赞美与深切向往。然而,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两国虽然在经济与政治层面的往来不断增强,但伊朗普通读者对中国的了解仍存在局限。当代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人类经验的凝结,能够超越语言与地域的界限,直接触及人类的情感共鸣与精神世界。中国当代文学自新时期以来,以其丰富的主题、复杂的叙事结构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记录了中国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刻变化,也折射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于伊朗读者而言,当代文学不仅能提供超越新闻与政治话语的“中国图景”,更成为了理解中国历史延续性与社会转型的文化窗口。
中伊文学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也是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伊朗的翻译出版工作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不断深入。
1999年,鲁迅的《阿Q正传》首次被译介到伊朗,这标志着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伊朗翻译与传播的起点。在1999年至2015年间,伊朗共出版了十余部中国当代文学译作,其中包括巴金的《家》、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等代表性作品。这些译介作品的作者多为在国际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文学大家,他们的作品此前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从内容与风格来看,这一时期的译介作品大多以现实主义为核心美学取向,侧重描绘社会现实,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与普通民众的生活境遇。这些早期译介不仅使伊朗读者通过经典的现实主义叙事初步接触到中国文学的整体风貌,也为后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中伊文学交流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学作品在伊朗的译介工作从2016年开始迎来了一个薪新的繁荣时代。例如,麦家的《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路内的《慈悲》,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余华的《第七天》等作品已经译成波斯语。在这一阶段,一个引人注目的特征是部分作品如《慈悲》《解密》《人生海海》等是直接基于中文原文进行翻译,而不是通过其他语言间接转译。这一转变不仅确保了翻译的准确性,而且让伊朗读者能够更直接、更原汁原味地领略中国文学的魅力。
综上,自2016年以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格局发生了积极变化,波斯语译本的数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显示出中伊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伊朗社会对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整体认知仍显不足,读者普遍缺乏系统性理解,这使得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难以得到全面接受。关于中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的最新资讯在伊朗也较为匮乏,缺少持续的推广渠道,导致文学传播的热度难以保持。此外伊朗图书市场长期受到西方文学的强烈影响,其主导地位挤压了中国文学的传播空间。与此同时,大型出版社在中国文学译介方面的参与度依然偏低,使得作品难以通过主流出版与发行体系进入更广泛的读者视野。
读文学即是读时代。从当代文学出发,我们不仅能看到中国人的爱与痛、愁与愿,更能体悟一个文明在复杂变局中如何寻找自我、理解他者、表达未来。201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刘慈欣斩获雨果奖、曹文轩荣膺国际安徒生奖,标志着中国文学在不同领域的全球认可。中国作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宏阔视角,紧扣社会变革、国际风云、自然奥秘与人类自我探索,创作出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的代表性作品,真正实现了“以文载道”。《海里岸上》《森林沉默》《驯鹿六季》《云中记》等作品以独特的文学表达方式,将读者引入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展现了对人类共同未来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宝水》《戴花》 《主角》等作品鲜活地展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既拓宽了当代文学的题材边界,也推动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革新与发展。
换言之,中国当代文学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文化富矿”。它既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跨文化理解与交流的有效桥梁。对于伊朗读者而言,通过中国文学这一窗口,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现实、历史变迁与人民生活,还能走进中国人的情感世界。这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中伊文明的交流互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