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工作 > 正文
这堂课,我们和全国大学生一起上!
发布时间: 2020-03-16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社科司和重庆市教委关于组织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通知要求,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引导广大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2020年3月9日下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共同收看了由教育部社科司和人民网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这堂“思政大课”有力加强了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确保组织到位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思政大课”的组织实施,将上好“思政大课”作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抗疫精神教育、“四个自信”教育的重要抓手,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安排,纳入学校“战役亮光行动”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按照通知要求,迅速行动,积极组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

召开一次会议。3月7日下午,学校党委副书记潘洵召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专题会议,党委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会。会上对“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工作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

制定一个方案。根据专题会议部署,学校制定了全校师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分工、责任要求。

下发一个通知。3月7日,学校专门下发“关于组织全体学生参加思政大课学习的通知”,对学习组织、学习方式、学习要求作了全面安排。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积极推广宣传。

提出一系列要求。对负责组织实施的相关部门、各教学单位、各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学生分别提出要求,确保层层落实。

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各责任部门各司其职,及时安排,各学院(部)积极动员、迅速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广大师生积极响应,为上好“思政大课”作了充足的准备。

二、同聚云端,认真学习,确保覆盖到位

3月9日下午两点三十分,“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正式开讲,直播课程中,艾四林、秦宣、王炳林、冯秀军四位教授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教学内容,解读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分析中国抗疫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述防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全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校学生同聚云端,通过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人民智云、领导留言板、咪咕视频等多渠道在线收看直播课程,与全国大学生一道参加了这堂别开生面的大课学习。因课程冲突无法参加在线直播学习的,各学院(部)均在3月10日前组织学生回看全部教学视频。据统计,全校46317名学生(其中无思政课参加直播学生20109人、有其他课程参加回看学生9538人、有思政课参加直播学生16670人)参加线上直播和回看学习。

虽然在线学习期间网络出现了短暂的拥堵,但是丝毫不影响师生们的学习激情,大家热情高涨,深受触动。在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组织教学班通过班级在线群等积极开展在线讨论,直播过程中同学们还纷纷以评论、发弹幕、发朋友圈、点赞等方式及时分享心得体会。

三、加强交流,深入研讨,确保效果到位

为深化学习效果,引导师生通过课程学习增强“战疫”信心、坚定“四个自信”、升华爱国情感、激励使命担当,直播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在线讨论、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继续学习。要求思政课教师、所有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提交不少于200字的学习心得体会,要求各学院(部)提交学习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学习活动的组织方式、完成情况、学生学习心得体会主要内容。各学院(部)和师生及时完成学习任务,全校45378名学生积极提交了心得体会,共形成学习报告30余份。

“思政大课”结束后,学校师生反响强烈、感悟深刻。大家纷纷表示,此次思政直播课程形式新颖,参与度高,收效良好,四位专家将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案例转化为鲜活课堂,是一堂贴近心灵、直击灵魂、入脑入心的高质量思政思政“金课”。“思政大课”也成为了近段时间师生们热议的话题,他们这样说:

吴艳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深受鼓舞,备受教益。四位专家基于不同的学科视野,将疫情防控与思政课内容相结合,讲透了疫情防控体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讲透了抗疫斗争迸发的中国力量,讲透了在疫情防控中如何升华理论认识,也讲透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这确实是教育部为广大师生精心烹制的思政大餐,非常及时,非常入味!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系主任):这是立足中国战“疫”实践的一堂时代大课。之所以是“大课”,呈现为融主题、对象、立意于一体的国情课、云端课和爱国课。一是主题宏大的“国情课”,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人民至上的价值共识、青年责任担当等战“疫”主题用彻底的理论阐释和生动话语表达为青年大学生接受。二是对象广大的“云端课”,通过人民网、咪咕视频等网络直播平台覆盖全国所有大学生,这是新时代思政课与媒介融合传播矩阵的合力。三是立意远大的“爱国课”,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生活、国家与个人中凸显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是运用思政课“八个相统一规律”讲好中国故事的经典铸魂示范。

唐斌(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要广泛收集抗击疫情过程中丰富鲜活的素材,总书记时时牵挂亲自部署的人民情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人逆行,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大爱无疆,将这些最新内容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二是要充分发掘这些素材中的思政元素,诸如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党的领导、核心意识、人民中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独具思政课特色的元素;三是将这些思政元素上升到制度优势进行有效讲授,上升到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上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特有的制度优势。

黄路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8级硕士生):此次疫情让自己认识到,我们要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要有忧患意识、底线思维,这样才能不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王景乙(音乐学院2019级硕士生):此次疫情虽然给我们带来了沉痛的代价,但同时也会促进我们对公共卫生事业和健康事业发展的思考,相信未来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会在不断总结经验中继续发展。

董秀维(园艺园林学院2018级硕士生):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信仰、信念、信心在任何时期都至关重要。作为一名风景园林专业研二的学生,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期待在将来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郎婷(经济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看到了中国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爱国是最大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全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我想,正是这强烈的爱国主义把中国人民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直视危难,同舟共济。

尹湘婷(外国语学院2018级本科生):2020年春节期间我回武汉过年,随后发生的一切是我始料未及的。武汉封城初期,众多医院医疗物资告急,物价上涨,市民紧急囤货。但之后我见识到了国家的资源调配能力,全国同胞的团结一致,这使感受到了这个国家的不可动摇。困难能让我们强大,这就是“多难兴邦”。

吕永洪(化学化工学院2017级本科生):疫情防控中的任何一个好消息,其背后,是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攻坚克难和医护人员的坚守担当;是持续增强的社会治理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是每一个在疫情面前做好自己,用点点滴滴行动守好防线的你我。未来更多的好消息仍需要各方努力、众志成城来促成。

防控是思政大课堂,战“疫”是思政教科书。“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课”是一堂非常及时的思政大课,为高校如何联系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讲好思政课、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作出了示范。学校将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平台优势、学科优势、师资优势,采取系列措施,通过“战疫公开课”“战疫宣讲会”等多样生动的形式,将“抗疫”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方方面面,切实引导青年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