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工作 > 正文
清明:中华民族情感“公约数”
发布时间: 2025-04-08 19:52  作者: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浏览次数: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4月6日电(记者谷训)清明节起源于汉族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突破地域与民族边界,演变成了一套被20多个民族共同接纳的文化符号。清明成为了中华民族情感的一个“公约数”。

56个民族中,汉族、壮族、鄂温克族、撒拉族、彝族、白族、拉祜族、纳西族、布朗族、阿昌族等20多个民族都把清明视作重要的节日。在清明节期间,布朗族要祭水沟以保沟水通畅,祭祖插柳以告慰祖先;普米族要打扫插柳,修坟祭祖;畲族要挂青祭祖,放风筝,赛秋千;阿昌族要祭拜祖先与民族英雄,念经超度。还有一些民族虽不把这个节日叫作清明节,但也在清明当天开展祭祖活动,比如瑶族把清明节称作祭祖节,蒙古族则称作航西。黎族、白族等民族虽不在清明节当天过节,但会另寻三月三等节日祭祖、踏青,与清明习俗有着共同的精神内核。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陈永亮认为,清明节的习俗节庆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无论是插柳还是挂青,祭祖还是踏青,形式各异的清明习俗始终围绕着“崇宗敬祖”“天人合一”的中华文明精神内核;这一岁时节日既容纳了不同生态地域的耕作特点,又集中体现了深刻的文化认同,凝聚着超越地域和民族的集体感情,构建起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情感纽带。

清明节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清明节在演进中融合了寒食节的禁火扫墓习俗和上巳节(三月三)的踏青传统,形成了兼具自然时序和人文情怀的民族文化载体。

在当代,清明节主要保留了祭扫追思、踏青郊游、节气食俗、插柳戴柳等节日习俗。而随着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的不断融合,清明节也有了新的过法。在绿色生态观影响下,数字化“绿色”祭扫逐步成为新的祭祀风尚;插柳等习俗虽不似传统以往隆重,但徒步踏青等形式与青年群体的爱好深度契合。

陈永亮认为,当代人继承了清明节人与自然亲切互动的习俗内涵,又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清明节从“缅怀过去”逐步演化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如今,清明节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作为中华民族共享的节日符号,它蕴藏着各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活的载体,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着思想根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