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工作 > 正文
【字信】qiang qiang qiang~“强”来啦!
发布时间: 2021-12-31 00:00  作者: “指典弘文”网络文化工作坊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1年, 提到 “强” 字,你最先会想到什么?在“一架更比六架强 ”的C919 中,它是一种厚积的力量;在“强中自有强中手” 的中国军队中,它是一个英勇的群体;在“强国有我”的摇旗呐喊中,它是一个光辉的梦想 ……

高强、富强、刚强 ……“强” 字虽小,却是小小身材大大能量。今天就让我们走进 “强” 字,探寻它的真貌。

一、 “ 强 ” 是一只小小的米虫

(图片来源:百答知识网)

“强”是什么?《说文解字·虫部》中说:“強,蚚也。从虫,弘声。”“强”最初指的是米中的一种小黑虫,即米象,后来“强”被借用作 “彊”,指弓有力,“强”的这一本义也就渐渐消失不用了。

此后随着时代发展,“强”字出现大量引申义。如《孟子 · 梁惠王上》“寡固不可以敌众, 弱固不可以敌强 ”中,“强”被引申指力量大、盛大;《荀子·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中,“强”被引申指健壮、有力。此后,“强”字还衍生出优越、横暴等多种释义 ,它们从多个角度展示“强”的意义,最终构成了“强”字的丰富内涵。

二、 “ 强 ” 是弱小生命的聚合

“强”是什么?“ 弘虫为强 ,力及致远 。”“ 强 ” 是单一的、 卑微的生命体,竭力弘扬出自我的力量。《周易》中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 便是独立的弱小生命体所展现的力量。

于是就有了史官左丘明不被双目失明所阻,编纂出闻名于世的《国语》,成就一段史学佳话;就有了政治家范仲淹不被家境贫寒打倒,断齑画粥,发奋苦读,终得名震天下;就有了作家张海迪不因高位截瘫而自弃,自学成才并长期从事文学创作,最终名噪中华。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网)

“强”是什么?“弘虫相聚,粒米成箩。”“强”是聚合的强大的生命体竭力展现集体的力量。《吕氏春秋》中说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众一心”便是团结的一致的整体所弘扬的力量。

于是就有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共抗日本侵略者,顽强奋斗,赢得民族独立;就有了军民团结协作,奋力抗洪抢险,严防死守,终护家园安宁;就有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同抗新冠疫情,共克时艰,显露卓越成效。

(图片来源:搜狐网)

从古至今,“强” 一直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一直藏在中华文明里,它象征着巨大的力量,亦意味着不屈的信念;它丰富着中国人的精神品格,亦不断扩大自己的内涵;它激励着人们不断进步,亦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

三、 “ 强 ” 是民族未央的乐章

“强” 是什么?于民族而言,它是过去所走之路的标志,它是新中国用72年时间在时间轴上涂抹出的辉煌的奋进之笔。这一笔里意蕴丰厚,有中国跃升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 破百万亿的惊艳;有5G领跑世界,嫦娥5号成功采取月球样本的骄傲 ; 有坚持打赢脱贫攻坚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持。

“强” 是什么?于国家而言,它是新时代所走之路的未来,它是中国人民为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肩负的新时代使命。这份使命责任重大,需要年长一代永葆初心,向着光明的未来继续砥砺前行;需要青年一代保持底气与骨气, 真正落实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的真挚誓言;需要全民族同心协力,筑牢民族魂,筑起 “中国强”。

(西南大学文学院“红途”百年绘本)

四、 结语

从现在到未来,“强”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是一个注定会到来的远方,也许前路坎坷,但我们目标坚定;也许过程漫长,但我们永不放弃;也许任重道远,但我们来日方长。

(来源:红动中国网)

查看更多详情,请扫码关注西南大学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