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工作 > 正文
【谈新】用脚步丈量大地,让科学家精神闪耀科研路
发布时间: 2022-03-04 00:00  作者: 雪国列车网络文化工作坊 杨雪琪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了2020年审核增列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西南大学新增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还新增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图书情报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作为一名曾和地球科学打过7年交道的地质人,由衷的为学校的发展感到高兴,但同时,我在想,报考地质学研究生的学弟学妹们,你们做好当一名“地质人”的准备了吗?

“地质”,和生化环材、土木矿业等理工科专业一样,艰苦但却是国家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最不可缺少的行业。为了祖国的找矿大业,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学家不畏艰难、追求真理、潜心研究,他们发扬科学家精神,一直在坚守、在奉献,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探贡献毕生的力量。

科学家精神,顾名思义,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2019年5月,党中央专门出台《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做好科研工作并不容易,尤其是相对艰苦的行业。就拿地质学来说,待得住野外、耐得住寂寞、对抗得了恶劣环境,是做科研的基本要求。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

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

这首《勘探队员之歌》,描绘了地质队员工作的真实场景,和星星作伴,与岩石为伍,听鸟儿歌唱,耐得住寂寞且守得住清贫。即便在网络通信十分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很多野外作业区没有手机信号,对外联络全靠项目组的卫星电话,运气好的时候,能在某一个山头找到2g的网络。这样的场景我亲身经历过,也曾在影院看到过,电影《山楂树之恋》里窦骁扮演的老三,就是一名地质工作者,静秋找他回家吃饭的时候,他正和其他地质队员一起,在帐篷里拉手风琴,背后不远处矗立着几组钻塔。

(电影山楂树之恋片段截图)

野外调查时,地质队员常常会走在原本没有路的山野里,为了寻找地层分界点还需要自己割草造路,为了取样还要凿石挖土,再将采集的样品背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大家打趣说每天是“背着馒头出门,背着石头回来”。

(京西地区野外地质考察)

割草造路还算轻松,蚊虫、蛇甚至是猛兽,也可能是野外行走的“拦路虎”,实习时曾经一天之内看到活的、死的、晒干的、挂树上的、藏石头缝里的30余条蛇。

(京西地质实习路上遇到的30余条蛇之一)

有时还会遇到恶劣的环境,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有一些野外作业区,堪比《侏罗纪公园》里的原始森林,雨季多发泥石流、塌方,干季气温低下,很容易造成人的失温,从而危及生命。

2021年11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4名地质调查人员在哀牢山开展野外工作时不幸遇难。据报道,地质队员们11月13日进入云南哀牢山腹地后失联,11月22日被找到,找到时均已无生命体征。他们这一行的目的,是为期两天的森林资源调查,用RTK(实时差分定位)设备对森林样地进行测算统计。12月15日,官方给出了4人殉职的主要原因,即长时间爬山导致体力消耗过大,事发区域出现瞬时大风、气温骤降等原因造成人体失温。

无独有偶,近年来,野外地质调查事故并不少见,2012年2月19日,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青海项目部队员在可可西里失踪;2016年7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博士在甘肃河湟地区进行地灾调查时,因探槽壁突然崩塌,不幸被坍塌的黄土掩埋遇难。2018年7月30日,西南石油大学5名师生在新疆野外地质调查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泥石流灾害,1名老师和3名学生遇难,1名学生幸存。这些地质工作者走在荒芜的沙漠雨林,战风沙,斗严寒,对抗着恶劣的环境,他们为了追求真理,探查矿藏,选择深入丛林、潜心研究,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这些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很好的诠释了科学家精神。

“国家建设的需要就是我们这些老地质工作者研究的方向”,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叶连俊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话。叶连俊从三十年代起就投身于我国的地质事业,那时的野外调查远比现在艰苦,不但要忍受在人迹罕至的荒山野岭中徒步跋涉的艰辛,而且盗匪肆虐,活动猖獗,时常遇到劫匪。但生活的清苦,工作的艰险他从不放在心上,和那时许多爱国科技工作者一样,“科技救国”是他的志向。叶连俊先生的一生工作包含了大部分地质学专业,从治理淮河到勘察铁路,从寻找铁矿到发现磷矿、锰矿,从龙门山断裂带到秦岭构造带研究,从筹建我国第一个水文工程地质实验室到创建我国第一个沉积学研究室,70余年投入地质事业,胸怀祖国、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始终伴他左右。

地质学研究,是寻找和开发矿藏的基础。有人把找到矿藏,比喻成一次世纪约会。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超过150余种,其中稀土、锑、钨、钼、钛和钒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这些矿产分布在祖国大地,埋藏在从前寒武到新生代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矿藏从被发现到探明储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级特大型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郴州柿竹园多金属矿经过20余年的寻找,才在湖南南岭山脉深处被发现,人们和亿万年之前的矿藏来了一场世纪约会。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408队在柿竹园的勘探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他们把队部搬到野外,发扬科学家精神,从找到成矿规律,到探查到花岗岩体下的矽卡岩和云英岩,再到圈出了钨锡钼铋矿总储量167万吨,离不开科研工作者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

(湖南柿竹园锡-钼-秘-钨矿床)

习近平总书记说,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不管是做“地质研究”,还是测绘、土木、矿业、生化环材,希望想做科研的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科学家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查看更多详情,请扫码关注西南大学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