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五一期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天天向上》节目中,刘毓龙带着他的羽毛球拍“闪亮登场”。这个球拍看起来别无二致,实际上运用了一种新型的强韧化碳纤维复合材料,这种材料弥补了碳纤维的短板,它不仅重量轻、强度高,而且具有足够的韧性。

刘毓龙目前就读于纺织工程专业,在带领团队首次制备出新兴材料羽毛球拍后,他还凭此成功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1项。不过这个看来具有广阔的前景的项目,它的出现却源自一个戏剧性桥段。
2020年9月一个多云的下午,没有风也没有太阳,对于爱打球的刘毓龙来说,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天气。
刘毓龙约上老师们来到学院门口的空地上打羽毛球,他习惯用的羽毛球拍是胜利的“TK鬼斩”,羽毛球的型号是亚狮龙7号77速。
因为天气良好的原因,球的飞行轨迹很理想,双方都打得很尽兴。刘毓龙喜欢羽毛球拍划破空气的声音,也喜欢羽毛球撞击在球拍上发出的“嘭嘭”声,这些声音在打球时刺激着他的感官,他在兴奋情绪的驱使下,开始不自觉地大力挥拍。
在一个接一个的杀球中,球拍拍框的右下角就直接断掉了。刘毓龙当时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球上,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察觉到球拍断裂。
后来,刘毓龙发现球总是飞不过球网,才看了看拍子,发现它已经断了。这引起了刘毓龙的思考:我能不能做一种不会断的拍子?
在这个灵感的鼓动下,刘毓龙一打完球就立马来到了实验室开始制定方案。历时两个月,在自己的慢慢摸索下,他的灵感终于落地。
刘毓龙对实验并不陌生。本科一年级时他就进了实验室,之后又常常泡在实验室里磨练自己的操作技术,曾经有一个主要由硕士生组成的团队来到实验室参观时,无意中看见正在做实验的他。那位研究生学长看着他“老练”的手法,一度以为他是博士生,还向他请教过好几个问题。
第一版方案完成后,刘毓龙在实验室里待了一天一夜进行球拍的制作,这款新型羽毛球拍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起初,他只是想获得更好的打球体验,完全没有想到它最后会成为一个科研项目。
刘毓龙的导师看见了这款新型羽毛球拍的潜力,鼓励他继续完善,直至做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刘毓龙开始对这种材料进行升级和提升。
在制作产品和测试的过程中,他尝试过的试件不下500个,又在最初的方案上进行了100来次调整。两年半的时间不知不觉过去,直到现在刘毓龙还在“粘在”这个项目上继续发力。
刘毓龙清晰记得,他制作第三支球拍的时候,是2021年的春节前几日。他的双手因为整日的打磨材料而被碳粉染得黑黑的,但那支球拍被打磨得很光滑。实验室没剩多少人,灯光就有些昏暗,但是反射在球拍上却光亮异常:“球拍的主要材料还是碳粉,它本来是黑黑的,正常来说不怎么反光。”“完成这支拍子后就能回家团年了。在项目取得新进展、又马上就能见到亲人这样的双重情绪下,当时就觉得手上这个拍子在发光。”刘毓龙说。
刘毓龙把这种新型材料命名为“丝科新材”。“丝科”就是丝绸的英文“silk”的音译,“新材”就是新型材料的简称。就这样,他用一个朴素的名称,将自己的专业与项目结合了起来。

▲刘毓龙研制出的新型球拍
这并不是刘毓龙第一次的“改变性瞬间”,在“球拍断裂”这个偶然事件前,刘毓龙已经在成长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意外”——被拉去参加体育比赛结果意外获奖,“无心”报考纺织工程专业结果被意外录取,保持着锻炼习惯结果意外获得了强健的体魄……
2018年,刘毓龙报考西南大学时的想法是:选择交叉学科来培养自己的通用能力,以便在本科毕业后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这个项目的出现再一次“意外”地改变了他本科毕业就工作的计划。
在完善材料的过程中,刘毓龙发现自己的材料还有不少能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笃信“想法就要去做,既然做了就要尽量做到最好”的他决定继续深造。
现在,刘毓龙已经成功考取了本专业的研究生,继续“丝科新材”的研发。
生活中的这些偶然意味着什么?
“遇见了这些偶然就顺着它们走下去,把眼前的偶然变成现实,才能一点点造就出期望中的自己。”刘毓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