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促进嘉陵江渔业资源恢复,提升“十年禁渔”效果,近年来,北碚区农业农村委联合西南大学通过铺设人工鱼巢为野生鱼群提供适宜的“人工产床”,十年来已累计吸引各类鱼类产卵近10亿粒,增殖效果显著。最近几天,嘉陵江里的鱼儿们再次迎来了新“产房”。
日前,记者在嘉陵江北碚三胜庙段看到,由竹竿、绳索及尼龙丝制作而成的人工鱼巢已铺设在江面,而随着近期天气回暖,水面上不时能看到水花翻腾,这就代表着又有鱼类来此产卵。据介绍,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江河鱼类的产卵地点与方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工鱼巢则充当起了“产房”,为鱼类产卵孵化提供了安全的庇护场所。
今年,北碚区在嘉陵江北碚段共计布设人工鱼巢80个,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每年人工鱼巢的布设时间为两个月。在此期间,北碚区每天都将安排专人查看鱼巢使用情况,发现破损将及时进行维修更换,确保鱼卵的正常孵化,同时西南大学的科研人员还将定期到现场检测取样,观察记录水下鱼类的产卵情况,进一步促进嘉陵江鱼类资源的丰富与发展。
据介绍,嘉陵江北碚段全长45.1公里,拥有岩原鲤、胭脂鱼、瓦氏黄颡鱼、中华倒刺鲃等众多鱼类资源。近年来北碚区每年春季都会在嘉陵江投放人工鱼巢,有效提高了天然水域鱼类的产卵成功率及孵化率,渔业资源恢复明显,其中胭脂鱼、岩原鲤等保护鱼类种群数量均进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