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农业农村部印发公告,明确第二批12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其中,由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推荐、西南大学蚕学研究所申报的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正式获得批准。这是我国首次确定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标志着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管理的蚕种资源也有了明确的蚕种国家级保护主体。
据介绍,西南大学国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位于学校北碚校区(南区),拥有保种专用楼栋和相关配套设施,依托我国本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农业农村部蚕桑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家蚕系统生物学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国家蚕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蚕桑资源与分子改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重点平台,设备先进,研发实力雄厚,技术队伍稳健。
据了解,西南大学家蚕基因库的创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我国历史最久、保存类型最全、创新发现最多的家蚕基因库,并完整拥有自1940年以来的系谱资料原始记录,凝集了先后以蒋同庆教授、向仲怀院士、鲁成教授、代方银教授为代表的几代专家学者的心血,并培养了一批青年后起之秀。在世纪之交,该库成为世界最大家蚕基因库,成果突出,闻名中外,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本领域“中核机构”。
目前,该库活体保存各类家蚕遗传资源1150余份,包含地方资源、改良实用种、突变基因系、染色体变异系、定向培育系、转基因和基因编辑等创制新资源、国外引进种、野生祖先血统导入系等等,覆盖了世界现存家蚕已知遗传变异的90%以上,拥有大量世界孤本,且对各类资源的研究连续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也是一座鲜活生动的家蚕遗传育种学宝典,是支撑我国蚕业及蚕学发展极为宝贵的遗传资源财富。
该库研究团队在遗传资源研究和开发方面先后主持实施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大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和重大应用价值成果,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部省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及成果转化奖累计20余项。2022年9月,该团队完成了家蚕大规模种质资源“千蚕基因组”解析,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家蚕基因库数字化,将家蚕种质资源研究推向了“分子设计育种”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