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相关理论我早已熟记在心。因为这些理论在写稿、拍摄、剪辑等实践过程中,不知不觉渗透进我的心中。从不断重复,到内化于心,再到升华理解,这样的理论学习让人印象深刻。”西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张世玮说道。
为更好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学子努力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当代实际相结合,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在重庆日报思想周刊的指导下,策划制作了“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视频(共9期),从青年视角、用青年话语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发出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论强音。该系列视频自2022年12月19日起,已陆续在重庆日报《理响青年》栏目播出。
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近年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提升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学生“四力”的有力举措。从前期策划到最终呈现,从理论储备到实践检验,“青年眼里的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视频的拍摄制作,无疑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授课模式从课堂走到课外的创新探索。
用“学思结合”触动“思想之魂”
实践创作,来自思想的训练,也来自学思结合。以青年之思注入传媒实践,用理想之喉唱响未来之声。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创新多样化知识讲授,注引活水,融著经典,通过对新闻传播案例的搜集和分析,让学生在实践案例中、在课堂讨论中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去思考实践创新的方法。
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绽放青春之花、在书店里读懂“书香重庆”建设、在新时代法治建设中展现青春风采……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通过专题调研的形式,让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感受时代变革脉搏,让课堂与社会生活无缝对接。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学生李岚说道,“课程负责人秦红雨老师援引时政热点,点击传媒发展‘关键点’,整个课程一改内容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专题讲座、课堂讨论、网络学堂等,实现了研讨式、工作组式、讲座式等课程形式的多元融合,形成了内涵丰富、互动性强的教学局面。”
据悉,课程负责人秦红雨副教授向清华大学李彬教授学习,编著了融思想、文化、社会、国情等为一体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扩展读本》,每年从新闻、思想、社会、文化四个领域选择30篇左右的文献,包括重要学者著作和论文,约20余万字。秦红雨副教授不仅推荐学生课下阅读,也在课上就一些重点问题、阅读难点与学生进行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知识学习相互补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让我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了新闻学专业和新闻传播学科——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整个学科的魂,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就是在立人立魂。同时,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巨大的挑战,需要自己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也需要我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和创新,才能满足技术变革时代的社会需求和时代使命。”秦红雨副教授说。
用“红色之火”坚定“思想之观”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用红色资源来提升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近年来,课程充分发挥重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通过新华日报社旧址、挺进报旧址、大公报报社重庆旧址、红岩博物馆等地的寻访和实践,加强了学生对不同历史时期红色新闻传播的认知和感受,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认知。例如在2021年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学子组成1支院级实践团、2支校级小分队,共计70余位青年志愿者,前往红岩博物馆等3个红色地区进行实践调研。“三下乡”实践活动成果显著,参与成员在各级媒体上发布优秀新闻稿件共计15篇。通过红色寻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创作,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也在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中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在《重庆·1949》剧场中,通过360度沉浸式的视觉享受,体验历史与现实的隔空对话;在红岩联线系列景区中,通过实地景观和博物馆的视觉语言,感悟文化的历史性沉淀……“巴渝文化的舞台虚拟呈现、感人泪目的红岩故事,让人民群众真正进入到这段红色历史之中,让红色文化在视觉传播路径中得以传承,在视觉享受下使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学习显得更加生动立体。”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9级新闻学专业的杨语灵在观看完《重庆·1949》舞台剧后说道。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学深入社会观察的视觉路径,也是新时代新闻学子在视觉空间内探寻新闻理想的深刻描绘、追寻时代脉搏的生动诠释。西南大学的新闻学子以红岩视觉空间元素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纽带,撰写的评论作品《让红色资源成为亮眼名片》,获得重庆市大学生网络新闻评论大赛一等奖,《互动视觉场:红岩的空间文化生产研究》获得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立项,关于红岩文物宣传的项目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重庆赛区金奖……
用“身体力行”筑牢“理论之根”
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西南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结合时代发展新要求,加强对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课程改革转向,以学促行,以行兴学,用“身体力行”检验“理论之根”。
洪湖镇的镜头景象、红岩群像的沉浸体验、村歌嘹亮的美好愿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将田间地头、历史镜头的社会观察与所见、所感及所悟的视觉呈现相结合,在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感受时代变革脉搏前提下,打造独属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的视觉学习路径和文化认同,于社会观察中探寻视觉课堂呈现的广度、温度和厚度。
“下着雨毫不影响对于城市屏幕故事的记录,镜头所到之处皆是一座城市因一种文化底蕴的积淀而显现出的视觉形象。”摄影负责人崔珈畅在参观完观音桥“亚洲之光”后说道。实地观察,是学生从书本课堂中“睁眼看世界”的重要一步;视觉呈现,是广大新闻学子锻炼“眼力”的重要一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课程用“观察之思”洞悉“视觉之问”,激发学生用眼去看、用笔去记录、用脚步丈量、用脑去思考。
同时,课程通过与重庆日报合作,联合制作《理响青年》专题视频,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采写编评摄”的技能,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素养,让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在实践中真正做到了落到实处,定心立魂。截至目前,在课程老师的指导下,依托国家和重庆市一流课程,新闻传媒学子共拍摄制作完成了“红岩里的青年”“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环保”等系列专题视频5组40余部,已陆续在重庆日报《理响青年》栏目播出。“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看,而不是‘自娱自乐’,不仅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让我们充满了成就感。”学生伍敏瑞说。
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百年前的舆论环境已大不相同,煽情信息、泛滥谣言等问题在互联网大肆发展,更加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性。“新时代的新闻学子,要始终与国家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向而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新的发展大背景下进行选题,不断发出属于我们青年一代的声音。”学生王沛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