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专题记者会,邀请市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坚持稳中求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分别交流发言,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张卫国 记者 齐岚森摄/视觉重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高校力量不能忽视。市人大代表、西南大学校长张卫国表示,政府工作报告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推动科教实力显著提升作出了部署。西南大学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把工作放在全国教育版图中去谋划、摆在全市新时代新征程中去推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贡献“高校力量”。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智力支撑。
在张卫国看来,高校应当着力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构建起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相匹配的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展现新作为,推动形成以师育才、以才育才形成新的格局。
以西南大学为例,该校围绕“本科教育创一流、研究生教育抓创新、基础教育上台阶、继续教育促转型、教师教育成品牌、农科教育树标杆”的发展思路,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深化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改革,强化基础学科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目前,西南大学生物学、教育学入围“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2个。
“其次,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关键突破与改革驱动并重,努力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提供新动能。”张卫国表示,高校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承载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所以,高校要强化科学研究的战略力量、基础能力和产出效能,统筹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要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前瞻性研究、引领性原创性成果重大突破,持续优化创新创造的供给侧和支撑度。”
张卫国表示,高校还应聚焦产业亟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动谋划制定新的策略、新的计划,要推动科研论文、技术报告、实验室样品等一系列科研成果融入到发展之中,牢牢占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地,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下一步,西南大学将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自身置于创新体系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衔接起来,实现教育体系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技术、管理等要素上共享共建,提升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的水平。同时,开展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和储备性研究,促进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真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作出更大贡献。”张卫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