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与热爱、碰撞与通达,教学不息、创新不止。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日前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大赛的闭幕式暨总结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以“锻造中国‘金师’”为题作报告。“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决定力量。”他指出,高校人才培养改到痛处是教师,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为深入探析中国“金师”的内涵、外延,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西南大学师生展开对话。
何为中国“金师”: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研究生李艳芬:从2017年提出“金专”、到2018年提出“金课”,再到这次提出“金师”,吴岩司长带领高教司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政治强、站位高、视野宽、五术精”吴司长对“金师”成长提出的四大条件,更是有助于推进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刻变革和质量革命。在您看来,中国“金师”的内涵是什么?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黄金是恒星的余晖、宇宙的浪漫,而中国“金师”之“金”,源自黄金,是真金不怕火炼的专业水准,是纯金般厚重的师德仁心,是金子般纯净的育人情怀。中国“金师”,是经师与人师的有机统一,是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后汉纪•灵帝记》中有“经师易求,人师难遭”之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师者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教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正如韩愈所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位教师,“传道”是第一位的,如若只“授业”“解惑”而不“传道”,充其量只能是“经师”“句读之师”,经师难得,人师更难求。一名拥有黄金之质的“金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具有深厚的功底、渊博的学识,更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润物无声,桃李成蹊,为学生启智润心,为中华培根铸魂。
为何锻造“金师”:点燃火炬不只为了火炬本身
研究生李艳芬:从巴黎到巴塞罗那,1998、2009、2022年三次跨世纪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就是“质量”,高教司司长也强调锻造中国“金师”需要做到“五术要求精”,您认为其背后蕴涵了何种理念?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锻造中国“金师”有重要性。高校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最前沿阵地,同时也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问题攻关、国防技术保障等领域的关键力量,这些都离不开卓越的高校教师;锻造中国“金师”有紧迫性。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瓶颈期,无论是以光刻机为代表的卡脖子难题,还是量子通信为代表的前沿科技问题,亟需创新性的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锻造中国“金师”有必要性。部分高校教师在师德师风、教育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迫切需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养。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为国家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培养精于“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大国良师,锻造中国“金师”,势在必行。
如何成为“金师”: 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研究生李艳芬:近些年,国家不断出台诸如“卓越教师计划”“优师专项计划”“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昭示着国家对于培育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强烈诉求,彰显着时代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您认为当代教师应从哪些角度着紧用力,将自己锻造成“金师”?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哲学家尼采曾言“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起舞,在每一寸待耕的心田中种花,信念坚定、素质过硬、学而不已、行为世范是锻造中国“金师”最好的养分。
信念坚定是“金师”之底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中国“金师”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坚守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信念应当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追求。
素质过硬是“金师”之品质。“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中国“金师”,就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
学而不已是“金师”之活水。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作为教师,不学习,无以教;不读书,无以活。一个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籍情有独钟的读书人。教师应该将阅读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有活水,才能塑造新人。
行为世范是“金师”之圭臬。“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教师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品格养成产生深刻影响,“吐辞为经、举足为法”,要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在修身养德中不断塑造学生的品行、品味、品格。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言传身教塑造学生精神,点亮孩子的灵魂之火、生命之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打造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教师要在教学改革浪潮中与时代竞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既做学问之师,更做品行之师,以仁爱谱写育人篇章,用教育托举民族未来,不断追求“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努力成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国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