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西瓜甜不甜!”“甜!——”摄影师的指导声、相机的快门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充满整个房间。这是西南大学的“西小兰”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志愿者在重庆市城口县李坪村开设的“照相馆”,给村里的孩子免费拍摄肖像照,用镜头记录孩子和村子的变化。




李坪村地处城口县最南部,属大巴山南麓腹地、秦巴秘境,是城开高速雪宝山北下道口所在地。这里的孩子,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暑期教育成了问题。
从2020年开始,西南大学就在这里设立起假期教育帮扶工作站。30余名志愿者利用暑期40天时间,在当地乡村开展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的教育帮扶,以及相关的乡村振兴调研与实践。

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虽然现在手机拍照功能完备,但李坪村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照相馆,拍摄一张“正式”的照片。为了弥补这个遗憾,志愿者在堆着柴火的教室里架起背景布、灯光,摆好桌椅,支起照相机......

孩子们带着“道具”来了,有的带来家里的农产品,有的带来自己的画作,还有的带来了与志愿者一同创作的作品。兴奋、好奇、惊喜……镜头下的孩子们,或搞怪或耍酷,一张张笑脸儿十分生动。

“你喜欢李坪村的什么呀?”每拍一张照片,志愿者都会问孩子们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乡村儿童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未来新型农民的培养,关系到乡村人才队伍、产业振兴、农村富裕和农民幸福。他们希望在记录下孩子们纯真笑容的同时,也定格他们与家乡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保存孩子们对家乡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与家乡的关系。

咸宜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段怡佳说,他最喜欢李坪村村委会前的球场。过去那里是一块光秃秃的水泥地,周边长满杂草。五年前,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那里铺上了塑胶草地,支起了篮球架。如今每到傍晚,他们都去那儿打篮球、捉迷藏,大人们则聚在一起拉家常,一片欢声笑语。

从早到晚,拍摄一直在持续。负责拍照的周晓瓯一整天都在镜头后,双手举着相机,耐心而认真地拍摄着每张照片。旁边的周瑾和程思则想尽办法和害羞的孩子逗趣着,带他们放松,以呈现出最好的状态。“咔嚓、咔嚓”700余次快门闪动,待到拍摄完成,志愿者们发现头发早已被汗水湿透。回到住处,周晓瓯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修照片,最终选出125张精致的肖像照,设计了相框,送去打印。



相机是时间的定格器,摄影记录下每个值得回忆的瞬间。在“西小兰”照相馆,一次又一次的快门声,让这个盛夏的快乐与感动有迹可循!孩子们捧着一张张彩色照片仔细端详着,对这份珍贵的礼物爱不释手。
“这次活动,是送给孩子们的礼物,也是孩子们给予我们的‘馈赠’。”实践团团长周瑾表示,真正走进乡村,与最鲜活的个体产生最具体的联结,用实际行动关照乡村儿童成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青春在乡村振兴中闪光。“对此,我们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周瑾说。

西南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