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上游新闻】做一个种星星的人——对话影片《人生大事》
发布时间: 2022-07-14 00:00  作者: 董小玉、兰欣  来源: 上游新闻   浏览次数:

在2022年的炎炎夏日里,一部名为《人生大事》的现实题材电影给观众带来了一个个交织着笑声和泪花的温情瞬间。该部作品的猫眼电影评分高达9.5分,也成为了今年暑期档首部票房破10亿的影片。故事主线遵循朴素感人的基调,刑满释放的殡葬师莫三妹与孤儿武小文从一开始的“争锋相对”到后来的“亲密无间”,碰撞出奇妙的“父女”情谊。为进一步感悟影片所传达出的意义价值,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研究生兰欣:“人死如灯灭”。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死”是一个充满忌讳的词,谈论死亡亦是一件为人所避讳的事情。《人生大事》选取电影界较少涉及的殡葬业题材,主人公殡葬师的职业身份也具有一定的隐喻性。请问您如何看待这部影片的选材?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这部影片聚焦我国民间殡葬行业,继承父业的莫三妹(三哥)与失去外婆的小女孩武小文偶然相遇,而小文的意外出现则让莫三妹对自身职业身份有了很大改观并产生认同感。他从一个挣死人钱的人变成了一个“种星星”的人。主人公职业观的转变,也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殡葬师这一群体,源远流长的殡葬传统和入殓仪式是他们在为逝去的人做着最后的送行。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日本电影《入殓师》,导演泷田洋二郎自述该部作品是他给自己布置的人生课题,以每个人的人生都无法避免的一课“离别”作为影片的出发点,给予人生最后一场浪漫告白。死亡犹如春花秋月、夏蝉冬雪一般的循环转化,在人世间的轮回中更迭。《人生大事》这部电影就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其以美感和诗意观照生死命题的立意既朴素平白又发人深省。

研究生兰欣:我国著名新闻人白岩松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人生大事》通过讲述不同人物的死亡经历,让观众切实感受到死亡的各种姿态。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中却鲜有关于“死亡”的课程,怎样与孩子谈论死亡?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讲授“死亡故事”?针对死亡教育的思考,您有何见解?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影片中与外婆相依为命的女孩小文一时间无法接受外婆离世的事实,她口中“外婆说的”这句台词也在电影中频频出现。面对小文的不断追问,莫三妹从最开始的漠然置之,到中途的无可奈何,最后温柔以待。电影以安然离世的外婆、因疾病去世的女童、给自己办葬礼的老人、遭遇车祸而死亡的“情敌”,以及突然逝世的莫老爹这五个“死亡故事”层层递进。小文和三妹彼此温暖,双向生长,两人的朝夕相处让小文开始正视三妹的职业,也渐渐明白了死亡的含义。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爱才是。小文虽然失去了外婆,但也同时拥有了来自“父亲”的爱。死亡教育即是爱的教育。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地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敬畏死亡、尊重死亡,死亡教育让孩子更加懂得爱和生命的分量。

研究生兰欣:影片中莫老爹躺在病床上的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他说:“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的是省略号,人生除死无大事。”我们该如何界定人生中的大事和小事,又该如何书写存活于世间的个人故事,这关乎生命哲学的探讨,您对此有何看法?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从莫三妹父亲的讲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死亡的泰然处之,对于生命价值的无限重视。他看惯了生死离别,尝尽了世间百态。关于人生的这本书,无法改变的出生是书的封皮,不可预料的死亡是书的封底,而书中的生命故事大可自由发挥、恣意书写。庄子曾说:“人生天地之间,生命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对于自身所从事的殡葬事业,莫老爹也有自己的人生体会:“名、利都是过眼烟云,干殡葬行业就是要有一颗圣人心。”当看到自己的儿子对工作开始上心,他感到无比欣慰。莫三妹最后也完成了父亲想要拥有不一样葬礼的遗愿,将他的生命化为绚烂烟火升上天空,以星星的姿态照亮夜空、洒落人间。此时此刻的莫三妹眼睛里也布满了星星,令人无比动容。

“天上的每一颗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死亡远不是生命的终结,更不是虚度光阴的借口,它昭示着爱与生命的最高意义。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创作的长篇小说《人都是要死的》中有一句话:“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我们应该以一种更为智慧和坦荡的心态来面对死亡,书写各自的生命故事,上好这一堂关于“死亡”的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