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上游新闻】用晴朗的心承受多风的意志 ——对话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
发布时间: 2022-07-15 00:00  作者: 董小玉 李晴佳  来源: 上游新闻   浏览次数:

“我的足迹遍布全球,看到欢笑的童颜最让我开心,吸引我的孩子都有共同点——他们独立自主,不需要承认的认可赞许”,在横越蒙古的途中,日本探险家关野吉晴的目光,被独自纵马驰骋在辽阔草原中的6岁蒙古女孩普洁所吸引,普洁及其家人的故事由此走进了观众的视野。关野吉晴分别在1999年、2000年、2004年三次探访普洁一家,导演山田和也用近乎残酷的真实镜头记录他们这五年的经历。为了深入理解纪录片《蒙古草原,天气晴》的独特内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枯草待春:用生命的坚韧对抗生命的寒冬

研究生李晴佳:有别于许多人想象中诗情画意的草原风光、无忧无虑的游牧生活,在纪录片导演山田和也所拍摄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凛冽寒风中蒙古草原的荒芜、牲畜的垂死挣扎和普洁一家的命运多舛,请问您如何看待该纪录片中所展现出的生命的坚韧与生活的无常?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道:“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普洁一家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吞咽命运的苦涩,用坚强的意志抚摸生活的粗粝。小小的普洁照料着家里700只羊、7只牛、20只马;母亲爱登奇美为寻找丢失的39匹马,时常顶住冷风露宿郊外;年近70岁的外婆苏伦照顾着家里人的生活起居,在女儿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她仍能豁达地面对生活。即使生活艰苦,他们依旧毫无抱怨地生活着、在希望与绝望中挣扎着,渴望命运之春的到来。

生命既是脆弱的,又是坚韧的。草原上的植被难以抵挡风刀霜剑,在严寒中逐渐枯萎,却又能在枯黄中“拼命”保存一抹嫩绿,静待春天的到来;瘦弱的马儿无法对抗地冻天寒,在狂风中倒地不起,但在倒下之前,它曾多次顽强挣扎,尝试再次站立起来;从马背上摔下、又被另一匹马从身上踩过的母亲爱登奇美,在被医院拒之门外的当天不幸离世,但在她长眠于寒冬之前,她也曾强忍着疼痛苦苦坚持了12天;还没来得及参与小学毕业大考的普洁,因交通事故意外去世,在离开人间之前,她也曾怀揣着希望坚强而又努力地生活着……纪录片《蜂蜜之地》中,北马其顿山区的女养蜂人哈蒂兹与年迈母亲的一段对话让我记忆尤深:“你能想象春天来临的时候吗?”“春天,春天,你喜欢春天吗?”“有春天吗?”“当然有,有太多个冬天已经过去了。”但在这片蒙古草原上,许许多多的生命却迟迟没能熬过漫漫长冬,等来他们的春天。《蒙古草原,天气晴》既让人们对生命在死亡面前的无力而慨叹,又令人对生命在苦难中挣扎时的坚韧而深深震撼。

人性之光:以质朴的真情照亮黯淡的岁月

研究生李晴佳:在这部纪录片中,并没有煽情的配乐和大量的旁白,但在无声之处,我们能够体会到细腻入微的人性之美与情感之真,您如何看待《蒙古草原,天气晴》中对于人性的刻画与情感的呈现?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莎士比亚在《仲夏夜之梦》中写道:“无言的纯朴所表示的情感,才是最丰富的。”本片完全没有运用到配乐,许多无声以及只有同期声的长镜头画面直击人心,让我们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情感的涌动。桀骜的普洁只有在见到妈妈时才会脱掉“小大人”的伪装,“黏”在妈妈的身旁;舅舅赛钦在普洁第一天上学时难以抑制自己的高兴,还没等到放学便送了普洁一把软糖,庆祝她上学;坚强的外婆在自己女儿的坟前终究难以隐藏悲伤,眉头紧锁,低声啜泣,希望她“去投胎转世”……朴素的言语、情感的涟漪,让我们深刻触摸到普洁一家纯粹无杂质的至爱亲情。

对1999年突然来访的“陌生人”关野吉晴,普洁一家则展现出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最初,想用相机拍摄普洁的关野吉晴,遭到了普洁的拒绝,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关野与普洁一家的友谊种子渐渐发芽。普洁的母亲寄给关野一张新年贺卡,里面提到“普洁今年要上学了,她对你念念不忘”“又是新的一年,祝你和你的亲友都健康快乐”;普洁的外婆在送别第二次来探访的关野时,送了他一大袋肉,并叮嘱关野“这些肉带着路上吃”……普洁一家对关野的真挚情感与单纯善意,让一丝丝暖意流淌于人们心底。情感是相互的:关野曾答应送给普洁任天堂游戏机,但因担心普洁会上瘾,专门从乌兰巴托买来玩具送给普洁,并送给普洁一家记录着他们生活的相册,还将普洁与妈妈的合照用相框装好,送给普洁。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上,没有尔虞我诈和虚与委蛇,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最善良的情感,如草原上的蓝天一样干净、纯粹。

逐梦远方:借希望的羽翼飞向大草原之外

研究生李晴佳:罗曼•罗兰曾说:“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是梦想。”纪录片中,普洁曾两次谈到过自己未来想做什么,您如何看待普洁的梦想?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普洁渴望上学,期待接受教育。最初,普洁想成为老师,因为当老师“可以念书给别人听”。普洁的外婆有着长远的眼光,她也同样认识到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不受教育,将来就很辛苦,最后就会过得毫无意义。没人知道,蒙古将来是否可以只靠畜牧业,受教育总好过放牧维生,牧人的数目正在不断减少。普洁最好还是去上学,否则就跟我一样,过得很辛苦,去念书才有好前途。”普洁在第一天上学时,穿上了崭新的衣裳,头上戴着两朵“大红花”,难掩自己的兴奋与激动之情。记得小说《活着》中曾这样写道“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普洁没有选择出生的权利,她只能坚韧地、顽强地生活在苍茫草原上,但她能够选择并拥有自己的梦想,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在关野的第二次探访中,普洁的志向却发生了改变——她想学习日语,想从事口译工作。这样的转变,与关野吉晴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普洁最终因为意外事故永远留在了草原中,但关野让她了解到生活的另一种姿态,她看见了草原以外更远的地方,这种对梦想的向往始终令人动容。

诗人狄金森曾写道:“请给我一颗晴朗的心——/来承受你多风的意志!”普洁一家用淳朴的真情相互取暖,怀着美好的梦想期盼未来,用晴朗的心面对生活的狂风暴雪,但“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命运的无情终究没能让普洁的母亲等来“小羊出生”的春天,没能让普洁走向草原以外的世界。尽管如此,在普洁一家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韧,看到了人性的美好,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愿外婆苏伦“笑意复见”,愿“蒙古草原,天气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