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上游新闻】汹涌的生命疼痛 ——影片《隐入尘烟》
发布时间: 2022-07-18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上游新闻   浏览次数:

《隐入尘烟》这部近三年来唯一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国产片于2022年7月8日正式上映。影片讲述了西北农村,两个被各自家庭抛弃的孤独个体,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相濡以沫的故事。老四和贵英从陌生到熟悉,从相知到相守,产生了一种从荒漠里长出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的生命力。西南大学师生对此展开了对话。

孤独:听见失语者的声音

研究生叶灿:沉默是老四和贵英的共性,他们往往是在群体中被忽视的那一类人,没有社交,更没有朋友,就这样孤独地走完一生。请问,在您看来,编剧与导演李睿珺为什么会将镜头对准他们?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在遇到贵英之前,老四并不孤独,或者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包括卑微、焦灼、痛苦……这一切的负面情绪,他都不曾意识到,更不曾认真地去思考过,即使想到了,也不会向任何人表露。贵英也是一样。老四为三哥当牛做马了一辈子,在冬夜里帮侄儿拉家具,辛苦一趟却还要被埋怨动作太慢,如果不是贵英等在回家路上为他送上的那一瓶捂在怀里的热水,他或许永远不会去想,这一路是那么的孤独。贵英呢?住在哥哥家的草棚里,风吹日晒,因为给了老疯子一个馍就被打得半个月起不了床,她感觉到寒冷、饥饿和身体上的疼痛,但如果不是和老四聊起那个老疯子时的相视一笑,她或许也永远不会知道,她从前的日子竟是在孤独中浸泡。是那一点不期而遇的暖意和孤独者的相互倾听,让他们意识到环绕周身的寒冷并唤醒了久违的温情。

老四和贵英只是一个缩影,像他们一样孤独的人在任何群体里都存在,而且他们还有一个共性——失语。不是他们不会说话,而是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话,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习惯了不表达。可他们的内心却并不贫瘠。老四把驴当成亲人,他能从无到有,用自己的双手在荒野上建起一座房屋,他还有一生都坚持到底的原则——“借就是借,一码归一码”,临死前,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还债,干干净净地来,也干干净净地去。贵英喜欢看电视,会用野草编出一头驴,她还会全心全意地对一个人好,生病了也不忘带上水和馍到村口等老四回家,哪怕最终为此付出了生命。

“人的一生特别像在参加长跑比赛。我们习惯于注目第一名、第二名,但我觉得,最后一名、倒数第二名也很重要,因为在这个比赛中,没有谁不是拼尽全力的,大家都很努力地活,很努力地遭受这一切。”正如李睿珺所说,老四和贵英代表的就是倒数的一、二名,他们是孤独的失语者,但也在自己的角落里努力发光发热。他们值得被看到、被听见、被关注。

相伴:对爱情的超越

研究生叶灿:老四和贵英的相遇是一场意外,也是一种必然。贵英说,她从没想过有一天会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而这个家是她和老四一起建造的,但在电影里,他们似乎并没有我们所理解的关于爱情的表达。请问,您如何理解他们之间的感情?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我总觉得我会孤独终老,又总觉得有一个人正穿过人群朝我走来。”英国作家理查德·罗珀的这句话道尽了一切。老四和贵英的相遇是一场意外,两个原本毫无关系的人,两个被所有人认为会孤独终老的人,因为一场相亲从此被绑定在了一起;他们都是家里“多余的”那个人,一个老实木讷,一个身体残疾,被社会抛弃之后只能抱团取暖。没有新房,没有喜宴,只有一张让人看了没有半分欢喜的“喜照”,“有形的疏离、无声的隔阂、长久的沉默”似乎就是他们的未来。

但他们把日子过起来了。因为生病,贵英经常小便失禁,老四就从镇上给她带回来一件长大衣,却因为没带够钱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而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无偿献血”;老四被带去献血,一坐车就吐的贵英却坚持陪着他,她在人前瑟缩着,那么的卑微和无助,却敢于为了老四一再反抗,她小声却坚定地说着“我们不去了”。他们都是苦过累过的人,所以更懂得心疼对方。他们也都是心中有温暖的人,所以会用瓜子给彼此“种花”,会在雨夜里互相搀扶、又哭又笑,还会每搬一次家就把“囍”字小心翼翼地钉在墙上,然后互相对视着,肆无忌惮地笑。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把爱情分成三个层次:好感、喜欢和激情之爱。老四和贵英的感情却超越了这三个层次,激情会消退,相濡以沫却能永恒。这场相遇相伴让他们用自己滚烫的心灵和血肉将彼此拼凑完整。超越爱情的情感更为稳固,它驱散了残缺的阴霾,照亮了彼此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生。

死亡:圆满地离去

研究生叶灿:贵英的死亡是一场意外,她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就这样以意外开始,以意外结束。然而,在李睿珺看来,贵英的一生已经圆满了。请问,你如何理解这份“圆满”?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从相遇到死亡,从寒冬到第二年的初冬,贵英的人生经历了一个圆满的轮回。初春他们一起播种,仲夏他们一起睡在房顶,金秋他们迎来丰收的喜悦,初冬他们直面死亡。四季轮回形成了一种由生到死、盛极转衰的隐喻,从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普通人的平凡而必然的一生。

“农民的生活,直白来说,就是在处理生死。”开春养一只猪,到年终时杀掉;粮食种下去,秋天收获,不管今年收成怎么样,明年都能重新开始,在李睿珺看来,农民对于生死的理解,有他们自己的智慧。就像贵英死后,村民告诉老四:“坐一会儿,不要太伤心,你现在房子、粮食都有了,一个人生活也挺好的。”这不是对生命的漠视,而是对现实无可奈何却又平心静气地接受。

“爱在他们心里不见得比生存有价值,这是他们自己处理恩怨情仇的方式。”那老四为什么会选择走向死亡呢?是因为对贵英无法割舍的爱吗?我想,更多的应该是因为失去。他曾经拥有了一个知冷暖、懂疼人的妻子;他好不容易组成了一个简陋却温馨的家;他近乎获得过一个完整的灵魂,但这一切,都伴随着贵英的离去土崩瓦解。归根结底,贵英的死亡带走了老四继续生存的勇气,同时也赋予了他对生死作出决然选择的勇气。这份勇气来自于他们的觉醒,而这份自我意识的觉醒来自于两人三餐四季的平和静穆,这是他们所追寻的平凡朴素的“道”。正如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无论是贵英还是老四,他们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可谓是“圆满”的。

《隐入尘烟》引人深思,隐入尘烟的是什么?是像老四和贵英一样久久失语后发出的微弱的声音,还是“麦子抽穗的味道好闻得很!”的希望,抑或是无名之辈用尽力气后绽放的刹那光华?《隐入尘烟》就如涓涓山泉般向我们展示出贫困农村生活的点滴——土地的重拾、人性的美丑、寂静的坚定、爱情的苦甜、朴拙的告白、憨直的温柔、亲情的扭曲……尘烟始终遮掩不住真正美好的事物,它总能穿透红尘雾霭让更多的人看到和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