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校地合作共培养·教师教育提质量 西南大学与遵义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项目总结会召开
发布时间: 2022-07-24 00:00  作者: 陈印  来源: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浏览次数: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陈印)7月24日,西南大学与遵义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项目总结会在西南大学东方红会议室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校地合作,促进教师教育的共同发展,培养一批理念先进、科学管理、素质优良的名校长,打造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高效的名师队伍,提升区域办学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建设一批在贵州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示范性名校。

按照疫情防控要求,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有: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玉新,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陈恩伦,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学斌、副院长李世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罗生全。参加会议的还有西南大学、遵义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专家团队,遵义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员代表。会议由张学斌副书记主持。

观看项目视频后,陈时见副校长发表致辞,“彼此涵养,共生发展”,他指出这次项目合作不仅推动了西南大学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也为遵义市培养了办学质量与办学特色并举的十所示范性学校,并系统性地培养了一批名师、名校长,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引领遵义市地区学校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在新课标颁布之际,为高质量新高考的优质发展打好了基础。此次项目还为“强师计划”中教师教育示范基地和地方实验区的建设提供了成功经验,实现了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协同发展,建立起大学与地方、中小学的协同发展机制。

陈恩伦院长在项目总结报告中讲到:遵义市人民政府与西南大学基于“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贯通、教师成长递进式培养和培养过程双向式滋养”的基本理念,遵循“整体设计、理论引领、项目驱动”的建设思路,共同建成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创新试验区,并从项目实施、建设成效两个方面对项目在丰富教师教育理论内涵、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等着力点进行总结,阐述了健全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机制、建设教师教育创新发展基地、建设教师教育资源平台等方面取得的具体成效。

西南大学二级教授董小玉作为教师代表,在发言中就教师教育的发展谈了三点体会:“一是脚底风云足下生:携手探索教师教育发展新思路;二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厚植情怀做一个擦亮星星的人;三是风物长宜放眼量:扬帆再启航为未来储备教育人才。”

遵义市政协副主席、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玉新发表讲话,她首先回顾了至2016年项目签订后,为遵义市建设了一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共同体”的示范学校,培养了一支具有“高层次、高水平、高标准”的校长队伍,以及通过“集中研修、专题研讨、教学研究、现场观察”等方式,有效提升了遵义市教师队伍的培养成效。她还从引进高素质人才来遵从教、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教师工作交流合作三个具体方面提出未来工作的重点建议,旨在进一步促进遵义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南大学陈时见副校长带来《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逻辑与创新路径》的主旨报告。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教育需求”三个具体方面,详细讲述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政策逻辑;并以领导、专业、理念、技术四个力量为基点,阐释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最后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领导力、提升教师发展力三个关键路径点明学校教育发展具体方向,要坚持“为国家而教,为人民而教,为未来而教”。

据悉,下午还将进行项目成果汇报主题分享:由新蒲新区第三小学校长华珊带来示范学校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示范校建设成果分享;正安县第二中学校长秦鹏带来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探索的名校长项目成果报告;遵义市老城小学教师柳华华带来名师专业成长的教师成果报告。以及天津市教科院教研员张宏丽将做《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彰显育人魅力特质》的专题报告。

基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西南大学与遵义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项目的顺利结项,有力地助推了“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共同发展”校地合作的建立健全,为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在具体实施方面提供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并对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