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师生对话《屈原颂:生死交响》
发布时间: 2022-06-08 00:00  作者: 董小玉、叶灿  来源: 渝州视角   浏览次数:

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遭到庸君佞臣打击迫害,流放在外十余年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怀着满腔愤懑,自沉汨罗江。两千多年以后,一首直入云霄的散文诗《屈原颂:生死交响》在端午唱响,这既是一首悲壮乐歌,更是一首正气史诗。在慷慨激昂的朗诵与澎湃跌宕的协奏中,千年的诗魂“飞过汨罗,飞过橘林,飞过楚天万里清秋,飞过文脉千载兴衰,飞翔在中华民族的心灵苍穹”,拨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弦。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孤独•超越

研究生叶灿:2019年,由章晓宇创作,徐涛朗诵的散文诗《屈原颂:生死交响》传遍中华大地,“你是谁?仰望苍穹的目光为何那样孤独?”一声叹问道尽了屈原一生刻骨的孤独。请问,您如何理解屈原的这份孤独?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的孤独是一种超越性的孤独,是一种精神性的困境。“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如果说《橘颂》怀抱的是一种骄傲自矜的孤独,那么《离骚》的“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则是一种感伤难遣的孤独,而《天问》的“日月安属,列星安陈”更是一种深重彷徨的孤独,屈原之问问出了个体在宇宙中的寂寞和渺小。从《橘颂》到《离骚》再到《天问》,屈原的孤独由浅及深,展现出“一个站立于文化地平线上指问苍天的悲剧性灵魂”。在那个时代,他独树一帜、超绝尘俗的精神禀赋让他茕茕而立,一生孑孓独行,最终只能带着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和身陷悲剧的愤懑遗恨抱石沉江,然两千年后,一统六国的秦军铁骑的后人们却站在江畔祭奠他的诗魂,“和楚人一样岁岁竞渡,与九州一起年年粽香”。所以,屈原的孤独是一种超越性的孤独,他的精神于当世所不容,却为后人盛颂不衰。

死亡•永生

研究生叶灿:“人们都说千古艰难唯一死,却不知活着也是需要理由的。”屈原之死是不朽,更是浴火涅槃。请问,您如何理解屈原的慷慨赴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屈原的死亡是另一种飞翔,是灵魂走向永生。可以说,屈原本志并不在诗,而在于辅佐君王一统天下。可尽管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有富民强国之志,有君王器重之遇,但楚王的昏庸和官场的腐败最终还是让他蒙受谗言与放逐。他将自己的生死寄托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然而现实的残酷际遇最终使一个伟大而痛苦的灵魂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中以走向死亡,以生命的高昂代价作出最后的奋力一击。屈原的死亡犹如他自身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生与死互为起点,又互为终点;生与死互相回避,又互相印证。”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死不过一呼一吸,转瞬即逝,但屈原却用生命拥抱死亡,用死亡礼赞生命,用诗歌鞭挞世间的污浊、命运的无常,用不灭的灵魂告诉后人什么是高贵的精神和纯净的思想,什么是值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理想与信念。所以,屈原的死亡是生命最绚烂的怒放!

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曾说:“人活着可以接受荒诞,但人不能生活在荒诞之中。”同样,屈原可以活着接受绝望,但无法在绝望中活着。“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国家存亡危在旦夕,自身境遇颠沛流离,也曾有过去国之念的屈原,却因滚烫的乡恋而永久留在了楚国,用生命和鲜血的代价捍卫了他的人生价值与终极信念。“秦时明月不复见,楚韵离骚犹在耳”,屈原的一生在孤独中实现了超越,在死亡中获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