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中国环境报】讲政治、强联动、重实际!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重庆“答卷”
发布时间: 2022-05-05 00:00  作者: 余常海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浏览次数:

保护母亲河,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为重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如何让长江每一滴水带着雪山的纯粹流向大海,入河排污口治理是关键。

2019年2月,重庆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地区率先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

工作开展以来,重庆围绕长江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纵向有序推进各阶段任务。截至2021年底,重庆已完成4220个排污口的分类、命名编码工作;对需要监测或能达到监测条件的2398个排污口,全部进行监测;对所有排污口开展溯源工作;对需要树立标牌的565个排污口全部完成标牌树立工作;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沿线26个区县全部完成排污口整治方案编制工作;已完成排污口整治3499个完成率82.9%。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总体为优。

“查”明白

“探”“查”“测”“报”闭环管理

整治入河排污口,首先要找出排污口,对其“数”清楚、“查”明白。

徐承寅是渝北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三级主办,全程参与了试点工作,他告诉记者,试点排查对象包括所有通过管道、沟、渠、涵闸、隧洞等直接向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排放废水的排污口,还包括所有通过河流、滩涂、湿地等间接排放废水的排污口。

为全面摸清长江干流及嘉陵江渝北段入河排污口底数,渝北区摸索出了一套排查体系。“归纳为‘探’‘查’‘测’‘报’,”徐承寅说,“探”,是指充分利用无人机、无人船、卫星遥感等高科技手段寻找隐蔽排口。“查”,即是用脚步实地踏勘现场——因为污染源往往很复杂,可能会涉及到工业、农业或是航运等问题,只有实地勘测,才能方便溯源。“测”,则是利用现场采样快检结合实验室分析,检测出精准的水质指标,水质是否达标,关乎着排口的属性,到底是“排污口”还是“雨水排口”。

“报”是当有污水流经区域段时,依托市民向生态环境部门反映,生态环境部门将第一时间进行现场勘测,及时处理。

徐承寅说,渝北区充分发挥群众一线哨兵的作用,“报”作为终点也是起点,与“探”“查”“测”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正是通过这一闭环管理,渝北区为长江渝北沿线水域拉起了一张天地结合、人机互补的3D立体网络。3348个排查点位,116个排污口,900多项问题全部整改完毕,彻底解决了长江禁养区范围内的污染问题。

“测”清楚

应测尽测不留余地

“查”出了出水口固然重要,分辨出水口的性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环。对于如何“测”,北碚区生态环境局污防科工作人员杨晓宇感触最深的就是要“不留余地”。

西南大学是“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母校,学校也在北碚有不少试验田区,位于北碚区歇马街道的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就是其中之一。

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在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时,就发现了该所的试验田有两处污水流出,经过监测,确为农业面源污染。

为此,北碚区生态环境局及时联系西南大学以及柑橘研究所,指导进行整改。

柑橘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经过他们实地查看并联系了专业人员,发现一排污口超标的果园主要是有坏果掉落到地上,腐质导致。“要解决污水的问题,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对试验田土壤的改造,用科学的施肥技术,减少落果、坏果的发生,进一步加强巡逻对落果坏果及时收集。”该负责人说,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单位的“校地合作”,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油菜研究所统一对试验田土壤进行改良,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进一步从源头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而另一排污口主要是果园内部化粪池未接入污水管网。根据问题,在北碚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配合下,对化粪池进行了维修、清渣,并对研究所内的管网进行统一整改提升,确保了污水管网的完整,污水不再外溢。

通过监测进行了分类,北碚对境内的入河排污口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对于工业企业类排口,北碚采取督导工业企业污水达标并纳管深度处理等措施,进一步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

对于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类排口,则采取新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和管网完善工程等措施,进一步提高城镇及农村居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率。

“溯”精准

多手段深查“毛细管”

“查”清了排污口,“测”出了类型,找到污染物源头便是排污口整治的关键。

“溯源工作突出一个‘细’字,排查到三四级‘毛细管’,确保排污口溯源细致精准、不留死角。”江北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曾仁集告诉记者,江北区针对疑似问题点位,利用CCTV管道机器人、QV管道潜望镜等技术手段,全线路排查问题点,直至找到问题源头。针对管径相对较大且存在跌水的箱涵,采取人工入箱涵的方式,确定箱涵中接入管线数量,排污、排水情况。

2021年8月,曾仁集和同事在排查监测的时候,发现鱼复新城石灰河雨水箱涵水质为劣V类,“存在明显雨污混排。”

为全面摸清污染源,溯源工作组身背氧气瓶、头戴防毒面具,利用全站仪、管道潜望镜、录像、照明、氧气检测仪等设备进入箱涵逆向溯源排查2.15公里,排查出支管19根,9根支管无水,10根支管有水。10根有水支管水质监测结果满足Ⅳ类支管排口3根、劣Ⅴ类支管排口7根。

“经查,主要问题是部分企业雨污混排以及两江大道、康明路周围污水管破损溢流。”曾仁集说,目前,超标支管已基本完成整治。

像这种溯源条件已经算是“完美”了。

事实上,很多排污口所处环境都异常复杂,这就需要多种手段齐上阵。有群众举报,港城工业园区A2排口长期异常排污。曾仁集到现场后惊呆了:这个排口位于桥溪河高填方道路尽头,收水管线与排口存在3层护坡,四周植被茂密,高差接近30米,且上游雨水检查井存在积水,管道机器人无法进入,溯源工作开展难度极大。

溯源工作组研究讨论后采取抽排导流、染色试验、机器人内窥、全站仪定位等多种手段,最终锁定污染源为市政污水管道严重堵塞,污水通过溢流管道排入雨水,造成雨污混排。

通过精细到“毛细管”的管网溯源排查,江北区将污染物溯源至排污管段或排污单位边界红线,厘清排污责任,落实了责任单位,确定整改时限。

“治”干净

综合整治不负民盼

入河排污口一头连着岸上,一头连着水里,是污染物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闸口,治理无疑是重中之重。

跳磴河是重庆主城核心区城乡结合部的一条城市河流,全长33公里,流域面积44.48平方公里。在城市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中,跳磴河变得又黑又臭。

随着九龙坡区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的开展,治理跳蹬河成为民心所盼的大事,为此,九龙坡区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循环、长制久清等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九龙坡区生态环境局水环境科副科长张凤向记者介绍,在前期的排查溯源的基础上,累计整治流域内沿河排水口共计86个,新建和改造干流、支流管网33.4公里,消除了流域内沿河直排入河污水口;新建初期雨水调蓄池1座,调蓄初期雨水容积8000立方米,消除了流域内华岩支流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此外,还对干流、支流及水库进行环保清淤,累计清淤河道长度为21.7公里,清理淤泥共计7.9万吨,清除垃圾约20吨。

通过构建河底水下“森林”,开展河底生态修复4.5万平方米;新建河道岸线内生态绿化面积44万平方米,构建了河道沿线生态护岸13公里;建设4000立方米/日一体化污水处理站,通过处理上游生活污水补水下游湖库及河道,保障河道枯水期生态及景观补水。

通过综合整治工程的实施,跳磴河现已全面消除黑臭,水质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得到了周边群众的充分肯定,2021年还被重庆市生态环境局评为“重庆市美丽河湖”。

“重庆入河排污口治理取得成效,讲政治是根本、强联动是关键、重实际是核心。”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重庆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党委书记、总队长刘芹表示,重庆将持续聚焦“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目标,结合“十四五”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纵深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推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