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上游新闻】深蓝的海底与热浪袭人的火山 ——对话《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
发布时间: 2022-04-01 00:00  作者: 董小玉 叶灿  来源: 上游新闻   浏览次数:

哈佛大学教授海伦•文德勒是美国文学评论界的领军人物,更是当代极为优秀、敏锐的诗歌评论家之一。她专注于诗人和诗歌作品的细读,被誉为具有“铁血战士般的战斗力”与“力量型的诗歌读者”。《花朵与漩涡:细读狄金森诗歌》是文德勒对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细读之作,150首诗歌带领读者探索狄金森隐秘的心声,走进狄金森丰富而深邃的世界。西南大学师生对此展开对话。

细读是解谜的金钥匙

研究生叶灿:海伦•文德勒从狄金森近1800首诗歌中选出150篇进行细读和评论,穿过狄金森晦涩的词语迷雾,烛照文本细部的褶皱,带领读者走进狄金森的浩瀚内心,探秘狄金森的灵魂。请问,您如何看待文德勒的细读?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海伦•文德勒的细读,时而以天外飞仙般的想象力叩问灵魂,时而如进入繁复施工现场的工匠,耐心精准。关于如何阅读一首诗,文德勒有自己的经验:一句一句、一个词一个词地去读;像走进一个房间那样走进诗歌内部去读。“你从诗的内部说话,就像一个人在观察屋顶和墙壁是如何衔接的,墙壁和地板又是如何衔接的。支撑房间的横梁在哪里,让光线通过的窗户在哪里。”文德勒深受新批评派奠基者I.A.理查兹影响,始终坚持形式主义的批评立场,“从作家的角度阅读”,对一首诗的形式要素进行精细、冷静如解剖般的拆解与分析。 文德勒13岁时邂逅狄金森的诗歌,从此相伴一生。“从狄金森的第一人称诗歌到宏大抽象的诗歌,从狂喜的诗歌到她对情感麻木时无与伦比的描述,从滑稽轶事到她的关于苦果的诗歌”,文德勒在一个极其开阔的主题范围内解读狄金森,分析其灵魂的苦难如何淬炼成诗歌的焰火。从诗歌文本语义层面的到涵义引申扩展,从文本主题到语法结构和韵脚韵律的分析,文德勒细致而别具一格的分析理路,带动读者重新审视狄金森诗歌文本中的独创性隐喻与文化环境,从而获得广阔而深邃体验。如果说狄金森是一个瑰丽的谜,而文德勒的细读则是解谜的金钥匙。在书中,文德勒仔细分析了狄金森的诗歌《一只鸟儿,落向小径》:一只鸟儿,落向小径/不知道我在瞧他/他把一条明蚯蚓咬成两段/把那家伙活生生吞下/然后,从一片就近的草叶/他喝下一颗露珠/然后侧身跳到墙边/给一只甲虫让路……“这首古怪的小小叙事诗表现出狄金森诗的几个典型特点:她冷酷的目光,她毫不吝惜的真实性,她惊人的明喻和暗喻,她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观察,以及她对自然之美的精微细腻的品味。”文德勒将狄金森的想象与大自然的奇妙融为一体,灵活多变的评论在诗人营造的偌大迷宫中撬开一处处透过阳光的缝隙,她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富于启发。无怪乎译者王柏华会称赞《花朵与漩涡》“最适合作为教材使用”,这是对文德勒惊人的博学以及她对诗歌敏锐辨识力的褒奖。评论家克里斯多夫•本非盛赞文德勒“是那一代最熟练的和最有学问的抒情诗歌的读者,恢复了对狄金森神秘而深思熟虑的圆满的技术技巧的注意力,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解读神秘的诗歌”。

孤独而迷人的诗歌王后

研究生叶灿:《华盛顿邮报》评价狄金森“永远都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诗人”,她从25岁起拒绝社交,终身未婚,写下了近1800首诗歌,凸显着诗人精神时空的广阔与丰盛。请问,您如何看待狄金森的作品?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狄金森是一位封闭的诗人,如同开在寂静之地的空谷幽兰,内心却饱含激情的火花。她深居简出、冷淡孤僻,文学史上将她称为“阿默斯特的女尼”,文德勒将她誉为“一位富于直观性和力量感的革命性的诗歌语言大师”,而这种直观性与力量感构成了理解狄金森诗歌的起点。狄金森从小就拥有出众的语言天赋,是一个反应机敏、谈吐幽默、思路开阔的少女。她从20岁开始写诗,较早地参与到成年人的忧虑世界,1858年后开始闭门不出。她在孤独中埋头写诗,留下近1800篇诗稿,但生前只有7首诗被朋友从她的信件中抄录出来发表。随着美国现代诗歌的兴起,狄金森才作为现代诗的先驱者被大家所熟知,在那之后,对她的研究成为了美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

狄金森的诗歌意象丰盈、结构奇特,蕴含着智慧的思辨。她习惯大量使用省略句,在产生意义上的空白的同时,也获得了美妙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意象主义诗人爱米•罗厄尔指出,虽然在内战结束时,美国的诗歌已经处于停滞状态,可这其中却一直有一个“细小的声音”,而且意义不凡,这个“细小的声音”就是狄金森的诗歌。狄金森擅长用想象、比喻、象征等手段构成独特鲜明的意象。她强调直觉,总是通过一连串的意象来表达身体最直接的感觉。在内容上,狄金森很少使用“大”的意象,这也让人难以从历史背景中把握她写诗的时间线索。比如发生于狄金森诗歌创作旺盛时期的南北战争,她同时代的诗人都没有忽视这一主题,可狄金森对此却几乎从不涉及。相比之下,她更钟情于“小”的意象,如“雏菊”“蜂鸟”“老鼠”“小船”等,这些意象贯穿其创作始终,与诗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狄金森的诗歌中很难找到历史、社会或物质生活的时间痕迹,她最大限度地打破了语言的时间之流,狭小的亲切与广博的神性使其诗歌成为隐匿她自身的一个碎片。当剥离诗歌华美的叶片,哲思的脉络就历历可见了。“诗歌不是一种文学活动;它是生死攸关之事。”狄金森不仅是文德勒多年来沉思冥想的最为出色的诗人之一,更是“永恒主题的创造性构想者与语言的塑造者”。于狄金森而言,诗歌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于文德勒及其他评论者而言,诗歌则是他们走进这位孤独而迷人的诗歌王后的内心世界的唯一路径。《洛杉矶时报》评论“艾米莉•狄金森是魔法石”,她拒绝了人类社会,却向大自然敞开自己;她的一生都在进行一场漫长而持久的精神斗争。这样的狄金森孤独且神秘、隐蔽而浪漫,想要真正走近狄金森,我们需要一个向导指引我们深入韵律、神话和梦的线索中去寻幽探微,去了解她难得一见的开阔与不受驯服的气质,而文德勒无疑就是这样一个最耐心最独到的向导。正如狄金森所说:“烟雾与光,人与虚幻,我与世界。请记住,我曾经来过。”在匆忙的现代社会中,文德勒轻唤我们放慢脚步欣赏美,将我们重新带回到经典的细读中,遨游于狄金森的奇异空间和曼妙诗境。品读诗歌让渺小的心灵与伟大的心灵产生共鸣,让读者的精神与诗人的精神碰撞,使我们的心灵得到诗性滋润,变得丰满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