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七一文学】聚焦春天教育拔节的声音|董小玉专栏
发布时间: 2022-03-17 00:00  作者: 别致  来源: 七一文学   浏览次数:

教育话题仍然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个焦点,“双减”、课后服务、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等在网友的关注度排行榜上居高不下。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双减”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

研究生叶灿:在今年2月发布的《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中,“双减”依然是重点。全国两会召开以来,“双减”是当之无愧的“热词”之一。请问,要想更好地推行“双减”政策,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导师董小玉:“双减”政策落地半年已取得初步成效,学科类培训线下与线上机构压减率分别为91.45%和87.07%,义务教育学校普遍开展了课后服务。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作业负担减轻、课后服务落地、校外学科培训负担下降、家校社协同育人格局形成,以及家长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但“双减”减的是“负”而不能是“质”。在“双减”政策如火如荼的实施下,仍需要在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加足马力。

要减校外,须强校内,其核心不仅在于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同时也要综合施策,全面减轻教师的负担。“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保障教师职业生活的尊严和幸福。”张志勇表示,“我们要调动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要从减轻教师的非教学工作量、适当降低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量、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三个方面入手,必须加大教师队伍建设,适当增加教师的编制、工资,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克服教育的功利化和短视化行为。”从根本上说,“双减”的实施是推动教育本质的回归,它减去的是不必要的、机械的、重复的学习负担,注入的是创造、责任、梦想和爱。进一步推动“双减”落地,需要老师、家长与社会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帮助学生去开发自己、成就自己。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社会的痛点

研究生叶灿:在“双减”背景下,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两会期间,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由国家组织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推动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导师董小玉: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可见,青少年心理健康是全社会的痛点。一方面需要“双减”政策落地生效,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在心理健康工作中要遵循人性化、预防性、教育性、参与性、实效性五个基本原则,将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严肃的课题认真对待。去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高校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中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校本课程。但要想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丰富的师资储备和完善的课程设置。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材也是有效填补了这一需求,其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还能让授课教师有依据、有凭借、可操作,从而提高课程质量。同时,还需要设立专项经费,为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成长服务。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提出,要鼓励公益慈善组织牵头构建精神疾病疗愈第三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以弥补现有医疗系统和心理咨询系统的不足。“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关乎着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未来。

在职业教育中“提高质量、提升形象”

研究生叶灿:除了义务教育阶段之外,职业教育也是两会关注的焦点。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表示,义务教育后实行普职分流非常重要。请问,您如何看待未来的普职分流和职教发展?

导师董小玉:今年教育部将把“提高质量、提升形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两大任务,致力于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刻板印象。普职分流带来的恐慌甚至加剧了中考竞争,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双减”政策落实。然而,普职分流并不等同于普职分层。当前我国就业面临着结构性矛盾,实际上高素质的产业工人依然缺口很大。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许进指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一些新型与高端制造业企业对职工的技能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拥有一技之长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前景尤为广阔。在他看来,现如今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够,而优秀的更短缺。要发展职业教育,推动普职分流,当务之急是要改变大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这既需要国家和各级部门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让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又要提供更多的渠道让学生和家长走进职校,充分了解职业教育的优势。

要积极探索“普职融合”发展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华职教社常务副主任胡卫建议可以逐步把更多高中办成综合高中,同时在每所高中开设普高课程和技能课程。全国人大代表李杰建议实施学分互换、学籍互转、双向流动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具有研究型潜质的孩子通过考试进入普高,而具有高水平技能潜质的孩子自主选择进入职校。普职分流是必然趋势,但水平高低不应是普、职院校的差别,兴趣和能力才是。职业教育将会成为学校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在未来也会越来越受尊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连续9年保持在4%以上,一项项教育惠民举措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教育收获了精彩人生。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办教育要“远见”不要“短视”,为了青少年的成长和国家的未来,教育管理者、工作者既要高瞻远瞩,又要脚踏实地,让中国教育顶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