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教育部召开"十四五"国家基础教育重大项目计划实施部署工作会议。会议对"十三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成果进行总结,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准确把握"三段一类"的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为深入理解学前教育普及与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西南大学师生展开对话。
普及普惠保障"幼有所育"
研究生李晴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幼有所育"。此次会议中,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指出"要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聚焦幼儿教育的现实问题,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育理论家徐特立曾说过:"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为适龄幼儿提供普惠、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大厦的基座,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首先,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是破解"入园难"与"入园贵"的问题的良策。收费较低的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区域分布不均匀,且入园条件繁琐苛刻,公立幼儿园的"供不应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适龄幼儿"入园难"。在"入园难"的推波助澜下,部分私立幼儿园的收费更是"水涨船高","入园贵"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且愈演愈烈。随着普惠性幼儿园的建立与推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适龄幼儿入园"难与贵"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已达到85.2%,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达4082.83万人,其覆盖率达到了84.74%。
其次,夯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基础,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也是顺应人口变化形势、响应国家三孩政策之重要举措。去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指出,"要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充分考虑出生人口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县(区)为单位,科学布局普惠性幼儿园"。受2014年"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二孩生育率有所提升。随着去年"三孩政策"的出台,新生儿数量会继续增加。为保障"幼有所育"、实现"幼有善育"、争取"幼有优育",应大力促进学前普及普惠教育发展。
数字化助推均衡发展
研究生吴怡蓓:会议强调"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实施基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在线教育为例,您认为教育数字化如何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而言,首先体现在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再生产科学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同最初生产科学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例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学会二项式定理"这充分体现出教学活动的便捷性。后疫情时代,人们对便捷性提出了新要求,面对面的传统教学在抗疫期间受阻。在线教育则依托技术优势为师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平台,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只要知识存在的地方,"课堂"就可以发生。
其次是学习资源的适切性。在线教育通过大数据的筛选和分析能为学生提供与学习需求高度匹配的学习资源,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让学生享有差异化学习的机会和资源。如"沪+"计划使用双师课堂的形式,将优质的师资资源通过网络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农村地区,3年间惠及5000余所中小学、10万名乡村教师和 100 万学生。依托新技术与新平台学生"各取所需、个性发展"。
第三,在线教育构建了家校共育的良性生态平台。依托大数据、后台管理技术等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时间、学习质量进行检测并及时给予即时评价。如一些在线平台通过检测学生观看课程的总时间、视频停顿的次数、共屏APP的数量、回答问题的质量与速度进行综合考量,并将数据分享到教师和家长两端,这有利于工作繁忙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并能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沟通,有效推进家校协同育人。
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学前教育应紧跟形势与政策变化的步伐,破解长期以来的适龄幼儿入园难题,大力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应与数字化与信息化联袂,积极推进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有效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共同为推动基础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