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新华社】致敬历史夹缝中的战士——师生共话《狙击手》
发布时间: 2022-02-14 00:00  作者: 董小玉、戴程程、刘文迪  来源: 新华社   浏览次数:

壬寅虎年大年初一,张艺谋和女儿张末联合导演的《狙击手》如期而至。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却意义重大的“冷枪冷炮运动”为背景,讲述了在敌我军备力量悬殊的绝境之下,中国志愿军“狙击五班”展开“以战术胜战力”顽强反击的故事。这部电影从题材选择、叙事模式、主题立意等进行国产战争片的创新,是极具家国情怀与人文主义关怀的主旋律佳作。对此,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以小博大, “一叶知秋”

研究生戴程程:比起整个抗美援朝战场的波澜壮阔,这是一场毫不起眼的战斗,发生在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落。张艺谋导演在采访中表示:“再宏大的战争叙事也是由无数的鲜活的个体故事构成,创作要聚焦在战场上个人的命运、个人的蜕变、个人的成长方方面面。”您如何看待电影《狙击手》“以小见大”的叙事模式?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相较于“大开大合、史诗叙事”的战争电影,《狙击手》截取历史的瞬间,将视角聚焦于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局部战场,却强有力凸显着抗战乃至反战的主题。《狙击手》“小”在封闭空间与个体叙事。战争题材电影,往往偏向宏大战争场面与著名历史人物,以凸显历史质感、彰显爱国主义,《狙击手》则实现了宏大叙事的个性化转向,将十几位正反人物的残酷搏杀浓缩于一个雪地山坡的场景中,铺开叙述狙击五班与美军精英小队的殊死对决,微观特征浓郁。同时,影片并未着墨任何大人物,而是着力塑造刘文武、大永、亮亮等普通年轻战士群像,“哪个说我们啥子没得?老子还在!你娃还在!五班还在!”极具渲染力的台词将有血有肉的士兵形象“立”起来,牺牲更因此撼动人心! “伟大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构成的”,个体叙事的巧妙构思,让观众看到正是这些年轻的身躯,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堆积起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尊严。

“电影拍的是了不起的民族精神”!即便注重对个体的描绘,电影也未落入个人英雄主义的窠臼,仍闪烁着集体精神的光芒。首先,电影在前期着重刻画了“枪神”刘文武及其对大永的教导,刘文武牺牲后,大永接替主角之位续写“枪神”传奇,“双主人公”实质上是众多优秀狙击手如张桃芳、邹习祥等的具象化;其次,电影始终聚焦“五班”这个集体,描述其如何通过智慧与团队协作对抗敌人,反复强调“只要一人在,五班尚在”的铮铮宣言,这个小集体正是千千万万人民志愿军的缩影;最后,片尾曲《回家》响起时,影片致敬了电影《上甘岭》中唱起《我的祖国》的经典场面,从“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到“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余音绕梁,不仅告慰英烈之魂,更续写了新时代人民对抗美援朝精神的传承,《狙击手》用极小的叙事容量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微观到宏观的升华!

生命唤醒 真诚致敬

研究生刘文迪:没有宏大叙事,没有连绵不断的大雪渲染战争情绪,更没有张艺谋惯用的、标志性的视觉奇观。别具匠心的电影处理方式,与现实世界的战争场景拉开距离,您是如何看待《狙击手》在艺术性与真实性上的平衡?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追求艺术性与真实性是艺术作品的本质要求,全新角度的开辟蕴含着张艺谋独特的历史观和战争观。

返璞归真:高度写实的美学风格。零下20℃的战场天寒地冻,沟壑乱石之中射来敌人的枪林弹雨。这场在上甘岭的冷枪对决,是波澜壮阔战争里的一片“雪花”,导演组走遍东北实地勘察,以吉林长白山为取景地,全冰雪还原凛冽战场。张艺谋导演曾说,“要拍一个写实性的战争,要求战士都是生面孔,产生记录性的真实感”。抗美援朝被称为“青春的战场”,更是无数年轻的志愿先辈保家卫国的战场,导演大胆启用新人,并对其进行残酷的魔鬼训练与封闭性军事训练,将冷兵器时代“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武侠色彩、中近距离的举枪互射的暴力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这段慷慨激昂、热血澎湃的历史,在跨越时空的两代年轻灵魂之间产生了难以言喻的交融与碰撞,《狙击手》以真实的力量生动完成了“真诚地致敬”。

渲染营造:浪漫主义的艺术色彩。现实并不拒绝浪漫。残酷战地上奔走的活泼可爱的异国男孩,是生存的缩影与关系的隐喻;志愿军侦察员牺牲时亮出的血书,是战士的刚毅与必赢的决心;一颗血红雪白包裹的“糖果”,是对守卫的家园炽烈的热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响彻云霄与爱哭的少年,是生命的唤醒与成长的裂变;班长手中的望远镜,是情感的寄托与动情的血泪;电影的三次“点名”,更是国家以隆重的军礼,迎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致意。这些细节如星光闪烁于电影的边边角角,传递着信仰的力量。“没有人生下来就是战士,上战场那一刻开始就是了。”张艺谋导演用浪漫主义构思,真诚而挚情地诠释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重大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