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渝州视角】兼济苍生•耕耘时代
发布时间: 2021-12-17 00:00  作者: 董小玉 张彦博 曹心怡  来源: 渝州视角   浏览次数: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深入理解讲话精神,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心怀天下•兼济苍生

研究生张彦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光辉形象需要文艺工作者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对此,请您谈谈的看法。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华文化形象,是我国文艺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担当。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要立足中国大地,增强文化自信。“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传统表达中根植着中国人心怀天下,兼济苍生的文化基因。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把握时代脉搏,勇担时代使命,创作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兼具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如经过数字技术修复,被称为“东方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天书奇谭4K纪念版》,依托民间故事,融入时代元素,从生活中各类人物身上提取特点,塑造了一个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鲜活角色,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崇德尚艺•志存高远

研究生张彦博:总书记殷切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新时代中,文艺工作者的品格被愈发重视。您如何看待此种现象?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文艺工作者耕耘心灵的沃野,肩负着生产精神食粮的重任。文艺以真善美为精神价值追求,净化芜杂心灵,拒绝俗世沉溺,守望精神家园。《孔子家语》中提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崇德尚艺•潜心耕耘”,书法家沈鹏写下这样的题词。中国文联要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德高望重的前辈艺术家、德才兼备的中青年艺术家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高尚艺术品德引领文艺群体,用高雅艺术情操感染社会大众。文艺工作者品格文艺作品要构筑起大众的精神之屋,惟其芬芳,遂能化人。文艺工作者的修养不只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更关乎艺术作品的筋骨与品位,应把崇德与尚艺结合起来,淬炼自己的人格魅力,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享受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所带来的巨大红利的同时,作为公众人物,文艺工作者更要承担起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的责任。人民群众的审美品位在提升,对低级趣味自觉抵制。社会风气向上向善、文艺事业蒸蒸日上是大势所趋,文艺工作者更要顺势而为,以理性之光照进作品,创作彰显中国气派、弘扬中国风范的时代佳作,在立德立言中实现自我价值。

根植文化•为时代赋能

研究生曹心怡:“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您认为文艺创作应如何融入生活,运用时代提供的广阔舞台?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风向标,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培育好的文艺作品,要吸收传统文化的优质养料,也要浸润时代的鲜活气息。

首先,根植文化传统的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性土壤,只有牢固地践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在风雷激荡的世界意识形态角逐中站稳脚跟。”文艺创作可从传统优秀诗歌、小说、话剧、舞剧、电影、电视剧、油画等文艺样式中汲取养分,也可在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传统艺术形态中涵化中国气韵,更应凸显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浸润的中华哲思与中国智慧,让中国文化传统的血脉在新时代创作中如百溪活水奔流不止。如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天地之中》以及《洛神赋》等节目,融合了朗诵、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再度惊艳四方。其次,融入时代潮流的脉动。“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艺作品应与时代同行,扎根生活热土,触摸时代脉搏。只有积极回应时代的创作才能深入人心。如电视剧《山海情》讴歌新时代使命,系列纪录片《中国医生》颂扬逆行“战场”的平凡英雄,还有票房口碑双丰收的电影《革命者》《我和我的父辈》等,都是勇于回答“时代之问”,彰显时代精神的佳作。引领时代风气的文艺作品应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型,打造雅俗共赏的文艺经典,铸牢主流声音以便给流行文化和类型文化以正面价值的引导,创作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乐曲”,如以白血病患者“陆勇”为原型打造的《我不是药神》,以劳动楷模“王继才”为原型的剧作《守岛人》,以精品的现实创作浇筑人民的精神生活,发挥文艺作品的育人作用。

深入生活•为人民放歌

研究生曹心怡:近些年,影视文化产业中脱离现实的穿越剧、玄幻剧扎堆,为谋求商业利益,一味迎合市场庸俗趣味,不见现实只见“现编”的现象引人警醒。“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对于此,您有什么看法?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人民为本,立足现实。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刻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命运、情感,描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新生活的图景,创作反映当代人民群众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表演艺术家徐涛说:“人民有所呼,我们必先有所应”。例如,今年刷新中国票房记录的电影《长津湖》,其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与伟大的革命精神感人至深,“女孩看完长津湖回家尝冻土豆”的话题,高居微博热搜榜首,生动诠释了抗美援朝精神在当下的力量。进入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更要心中有人民,“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为时代和人民放歌。”要坚持虚心向人民学习,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自觉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探究人民群众艺术需求的新规律、新变化,深刻展现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昂扬向上、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和精神风貌。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文艺工作者要坚守初心,为人民放歌,为时代铸魂,“在人民创造历史的进程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