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新华社】人类共同的价值——对话纪录片《共同的追求》
发布时间: 2021-12-22 00:00  作者: 董小玉 叶灿  来源: 新华社   浏览次数: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2月22日电(董小玉、叶灿)近日,新华社纪录片《共同的追求——民主自由人权的身边故事》于全网上线,通过讲述六个普通中国人的故事,见微知著,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语境下,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探索之路。为了解时代背景,学习关于中国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一主题的多媒介阐释和传播实践,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了对话。

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

研究生叶灿:《共同的追求》将“人类共同的价值”作为核心主题,浓缩了民主、自由、人权的宏大命题。请问,在文化与价值冲突愈演愈烈的后现代社会,您如何看待“人类共同的价值”?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中国在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长期实践中得出了结论:从人民的视角出发,民主治理的好坏只有一个标准——老百姓能够享受和平发展的红利,过上安宁祥和的幸福生活。

保障残疾人文化权利

研究生叶灿:在《共同的追求》的第一篇章《听电影》里,“光明影院”志愿者们通过制作无障碍电影,保障视障朋友看电影的文化权利。请问,您如何看待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利?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光明影院”制作的无障碍电影不仅促进了无障碍信息传播,更是“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的重要方案,彰显了当代青年志愿者的价值追求。然而,要想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不能只依靠国家,社会各方也必须积极为残疾人参与社会创造环境、创设氛围。在法国影片《触不可及》中,主人公菲利普的私人监护德瑞斯从来没有把他当成残疾人,“他总是忘记,他没有怜悯”,只有尊重和善意。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当然也观照残疾人。我们应杜绝对残疾人的污名化,拒绝消极、负面的标签,消除偏见与歧视。对残疾人来说,要想回归正常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必须进行社会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平等、包容、接纳与帮助才是普通人与他们最好的相处模式。

讲好全球化中国故事

研究生叶灿:《共同的追求》既是14亿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的追求史诗,也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实践。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实践成果?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将主题淡化、软化,聚焦到普通人的故事上,是我始终坚持的。同时,作为一个国际传播的项目,用西方观众能够接受的语态讲好故事,是最重要的。”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何苏六老师作为纪录片的学术顾问,坚信普通人的故事是反映改革开放后人民对于文明与制度进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最好例证,唯有鲜活的故事才能深入人心、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为此,主创团队从200多个案例中筛选,最终选取了六个真实典型且符合影像化表达的故事,使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共情。在《听电影》里,观众为视障朋友能欣赏精彩电影欣慰感慨;在《慢火车》里,观众随列车员的叙述见证大凉山从荒凉一片到青山绿水;在《望夕阳》里,疫情寒冬后,作曲家与康复老人远隔万里的生命大合奏让观众为之动容……纪录片以温情的基调折射出中国的不同切割面,用建设性叙事诠释了共同价值的内在意义。《共同的追求》正是以微观叙事凝聚成奋斗史诗,以故事主人公孜孜不倦、日夜求索的坚守彰显了中国人平凡中的壮丽。

纪录片与同日发布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与探索——民主自由人权的中国实践》智库报告互为映照,从民主的真谛出发,立足自身实际和文化传统,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地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历史实践,生动诉说着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国际化传播时代,反映人民真实需求、讲好动人中国故事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