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经过一天紧张的角逐,西南大学第14届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就要落下帷幕了。来自15个学院不同专业的23位选手,用火热的信念、多元的知识、饱满的激情弹奏了一曲曲生动美妙的教学交响曲。在这些精彩纷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品味好课堂的滋味与芬芳。何谓好课堂?
第一,好课堂要“目中有人”。
“有人”就是指既要有学生也要有教师。因为教育是面对人,帮助人专业成长、精神成才的。这就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但又不能被学生、被教材牵着鼻子走。教师要成为课堂的舵手,把控教学的风向标。今天的课堂,选手们有意识地将探究性、对话性、启发性等新课改观念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沉浸内化、转换生成中梳理关系,构成学习全过程。如选手石峰源《不等式》,通过动态的几何图形直观探索、发现新知;选手秦慧敏通过实验,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王湲《为什么天冷“掉电”快》探究温度对电池电量工作的影响;选手余宗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讲清楚了碳达峰如何变为碳中和的过程,提出了“科学永远不将就”的观点。各位选手的教学思路清晰,课件图文并茂,讲解生动有趣。不少选手能将概念规则化繁为简;用案例将抽象理论生活化、形象化。不管是理工科,还是文科,我们都要解决关系问题。在知识讲述中渗透思想、技能、情怀,即要做到“目中有人”。
第二,好课堂要“有料有趣”。
有料指的是课堂价值的意义、课程资源的丰富。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就需要教师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挖掘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概念原理深入浅出的阐释,对相关知识抽丝剥茧的演绎,对文学历史绘声绘色的品鉴。如选手肖心月的《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从实验探究出发,直观生动地讲述了风的来历与形成;17号选手李欣彤的《热力环流》,从生活实际出发,讲出了空气受热、遇冷的变化。有趣指课堂的鲜活性、创造性、幽默感。“趣”不单是“教”出来的,更是师生间“摩擦”出来的,它能够带领学生领略知识的美妙、开启智慧的窗口,激发认知的共鸣。有趣的课堂来自教学设计的别具匠心、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元、案例的典型鲜活。选手金云恒的《心肺复苏》,用数据说话,讲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具有示范性、指导性;陈雯的《小班科学探究活动:泡泡的秘密》,让小朋友在吹泡泡中用眼观察、用手尝试,用心体会。
第三,好课堂要“得意忘形”。
“得意”指的是深入学科根基,吃透教材,把握课程的内容与特质。比如艺术课程的优美,政治历史的深邃,自然科学的严谨严密。选手李依玲《阳光照耀着的塔什库尔干》,在唱舞拍的节奏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特点;张璨《扮靓生活的花卉纹样》探索了花卉与华夏文明的渊源。“忘形”指的是不拘一格,灵动润泽。忘师生之形、忘教材之形。将传统的教师权威与知识灌输化为知识的探究与师生的对话;不拘泥教材教案,与学生纵横于科学的广阔天地,畅游于新时代的科技花园。选手陈宇来《< 西游记>导读》讲出了孙悟空名字的演变与修炼;罗林《拯救藏羚羊》讲出了动物保护的献身精神,提出让爱走向永恒。赵婉婷《我喜欢与音乐共舞》,讲清楚了定语从句的使用,用青年人教老年人使用健康码的例子,很有时代气息。教学中的“出乎预料”成为亮点,表现出一定的“教学机智”。清华大学梅贻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这就是美好的师生关系。
最后提一点寄语:好课堂一定要“有里有面”。“里”指的是根深叶茂的内容、深挖课程的思政元素,具有创新创造的特质。“面”指的是清水出芙蓉或者国色天香的颜值。这里着重谈一下有关“面”即颜值的问题。一是美的仪表和仪态。形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展示。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蕴含着教育力量。教师应着装大方,姿态得体,仪表端庄。二是优美的语言。教师除了普通话准确,吐字清晰之外,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文化性、教育性和审美性。三是美的书写。主要表现在板书上,好的板书兼备逻辑性与形式美,具有汉字龙飞凤舞的美。
好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科学性和艺术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结合。上好一门课,需要长期投入精力和用心钻研学问。愿师范生们心怀赤诚教育梦,提振精神育人心“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