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新生命开始的纪念日,从今天起,我要把我的智慧、力量和生命都交给党……我要做一个好党员,一个名副其实的土壤科学家和一个党所盼望的知识分子。”舞台上,昏暗的灯光中,一个年过半百、身着简朴的男子趴在办公桌上一笔一划地写着一则日记,这是他入党的第一天:1956年2月28日。

日前,西南大学博物馆报告厅,该校校史宣讲团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大地之子》再次上演,舞台上这位写信的男子就是中国土壤学奠基人、曾蜚声国际土壤学界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大学侯光炯教授。自1996年病逝,他已经离开这所大学25年,每年校园里都有各种纪念活动。而今年,也是这部题为“大地之子”的原创校园情景剧第四次上演,大学生们以这种特殊的形式向老院士致敬。
一生钟情土壤,他被誉为“大地之子”
侯光炯,又名侯翼如 ,1905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今属上海市)一个中医家庭。他毕生致力于创建和发展土壤科学理论,在常年深入农村生产第一线的过程中,开拓性地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土壤肥力理论和研究方法,开创自然免耕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先河,古稀之年还到四川宜宾的长宁县农村蹲点研究,一干就是18年,直到病逝。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自己热爱的土壤事业,被人们誉为“大地之子”。

侯光炯耄耋之年忘我工作(西南大学档案馆供图)
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窦运来介绍,自2017年以来,为纪念和缅怀这位土壤学先驱,学习侯老身上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激励学生奋发有为,由校史宣讲团学生自编自演自导的《大地之子》,一年演出一次,今年已是第四次演出,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据介绍,该情景剧情节全部来自侯光炯院士真实人生经历。主要包括他早年考入江苏南通甲种农业学校、考入北京大学后在郊外农村考察发现饿殍遍野更加坚定农业救国理想、担任土壤调查员野外考察亲眼目睹地方官吏欺压百姓、第一次出席第三次国际土壤大会发表“水稻土”演说、新中国成立后光荣入党立志“粉身碎骨以报党”、不顾年老体弱坚持到农村蹲点等动人事迹。

情景剧还“透露”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侯光炯在考察土壤时曾遭遇土匪抢劫的故事,当土匪夺过侯光炯沉甸甸的背包发现只是一包包土壤标本时“大失所望”。剧中还有一个情节,侯光炯利用出席国际土壤大会机会,游历欧洲各国考察,启程回国时,已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回国游轮上,侯光炯剃光头发以明志……

“这全是真人真事,没有半点编剧创作成分。”西南大学校史馆副馆长、作家郑劲松老师说,虽然学生们编剧和演出都稍显稚嫩,灯光、舞美、道具和情景创设都十分简单,但剧情全部取材侯光炯的真实人生故事,有很强的感染力,侯光炯院士那种对党、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那种对土壤科学的执着信仰依然令人动容,现场不少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他是富有的穷教授,入党日记一组入选川渝地区百件红色珍档
郑劲松介绍,侯光炯院士生前工作的土壤研究所旧楼,早在西南大学合并组建后就建成了侯光炯纪念馆,里面珍藏着侯光炯院士大量遗物,其中的一本日记尤为珍贵。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侯光炯院士日记和照片一组入选了川渝地区档案馆庆祝建党百年而举办的百件红色珍档展。

侯光炯日记节选(西南大学档案馆供图)
情景剧也展示了部分侯院士日记和珍贵照片。“从1956年2月28日入党第一天开始,侯光炯连续写了近200天的日记。睹物思人,一代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崇高风范跃然纸上。”郑劲松说,情景剧背景中展示的一张照片:简朴的农家土屋里,一把竹椅、茶几、木桶,一双沾满泥浆的筒靴、一双布鞋、一顶草帽,一个老人一边洗脚,一边拿着放大镜凝视桌上的草苗和土壤!“这张照片记录了年逾古稀的侯老从田间归来的情景,和一个普通的乡下老农没什么差别。”郑劲松说,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不仅入选了百件红色珍档,也被收入了重庆市档案馆的庆祝建党百年专题“重庆记忆展”。

侯光炯田间归来(西南大学档案馆供图)
侯老被人称为“富有的穷教授”。由于在科研和人才培养上的卓越贡献,侯光炯得到国家和人民给予的诸多荣誉,但他却把这些荣誉视为“欠人民的债”。在他看来,他之所以能取得那些成绩,全是因为党和人民。他在日记中写到:“得到的越多,欠人民的债就越多,债是要还的,我这辈子,人民给我的太多了,只有拼上老命才还得清啊。”为了兑现自己的承诺,他总是夜以继日地拼命干。在蹲点的岁月里,他的时间表上从没有周末和节假日,常常工作到凌晨3点半。有人对他这样的状态表示不解,可他却淡然地认为,“干工作就要有这种3点半精神。”
作为院士、一级教授,侯光炯的工资津贴自然不少,外加稿费等其他收入,他应该算是富有的。可他还总是缺钱,甚至显得有些穷。是怎么变“穷”的呢?
郑劲松说,侯老特别“爱”捐钱:遇到妇女节、儿童节他捐钱;遇到蹲点地建新学校他也捐钱;遇到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他更是慷慨解囊,倾其所有;遇到素不相识的农民因没钱给孩子动手术而求助于他,他立刻把身上所有的钱都掏出来,还连声道歉:“不好意思,太少了,太少了……”
他还特别“爱”赔钱。这部情景剧就再现了侯光炯“赔钱”的真实故事。当年,为推广自然免耕法,他向采用该法的农民承诺:“如果减产了,我来赔偿。”可减产的事也确实发生过。他对助手说:“该赔多少就赔多少,绝不能让农民兄弟吃亏!”寒冬腊月,他和助手亲自登门赔钱。后来才了解到,减产不是耕作技术,而是个别农户把供应的化肥拿去卖了造成的。助手们很生气,要去追回赔偿,但侯光炯却劝阻了他们。

1992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他“四川省有重大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并重奖10万元。侯光炯在大会上当场宣布:“这10万元我一分钱也不要,将它全部用作农业科普博物馆的建设和办免耕技术培训班,让这笔钱再为国家作贡献。”他去世后,没有将存款留给子女,而是设立了土壤学青年奖励基金。
土壤科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把诗写在大地上
“土壤生万物。它忠于职守,千万年来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出粮食和其他许多财富……这种没有喧闹、不求索取,但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时时启发我:应该怎样对待工作,对待生命。”这也是侯光炯日记中的一段话,被校方复制在校史馆的展墙上。很多诗人读了,也觉得是一段精美的散文诗。

“侯老本质上就是一位诗人,他把诗写在大地上。”在情景剧中,1932年的秋天,侯光炯在渭南农村考察时,寄宿于当地县衙,亲耳听到了因无力交租的农民遭受酷刑而发出的一阵阵惨叫,义愤填膺、痛苦难眠的侯光炯,挥笔写下了一首百余行的长诗——
“叭!叭!叭!
静夜中,
来自县衙的鞭答声,
是佃户交不起租谷,
被地主告至官府,
受到的折磨!
叭!叭!叭!
静夜中,
传来县衙的鞭笞声,
又传来农民的惨叫,
这恶魔似的掠夺,
到何时能止!
是土地瘠薄,稻无收成!
是旱无润土,稻无收成!
农人累如牛呵,食却无炊!
伊枯禾似的身躯,咋当得起如此酷刑!
恨无巧手添双翼,
飞上银河倾甘雨;
急无医术救瘦土,
粮足棉丰救穷人。
嗟乎!
我心悲,我心悲,
我心深悲!……”
也经常写诗的郑劲松说,真没想到侯老还真写过诗歌,这首诗即使放在三十年代的诗坛,也是一首不错的现实主义诗作,诗中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愫值得敬重。
这是一堂真实的情景思政课,演侯老更要学侯老

“之所以每年都要演出这部剧,我们就是要把‘四史’融入校史,深入挖掘校史红色资源,打造原创校园文化精品,为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提供生动素材。”西南大学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馆长窦运来说。
青年侯光炯扮演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20级学生袁长春表示,“情系人民,身献大地”,侯光炯教授用一生诠释了这句话。扮演侯光炯,就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每当自己读到侯老立志报国的豪情壮语时,就能感觉到侯老想让中国人不再忍饥受饿的强烈愿望。侯老的一生,是贫穷的一生,也是富有的一生,他就像土壤一样,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作为新时代年轻人,就要学习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扎根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很幸运能够在剧中出演老年侯光炯这一角色。两三个月前,我对侯光炯真的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现在不一样了,我通过出演这剧,真正地了解了他,认识了他,他是一个土壤学家,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的献身精神,他的毅然决然,他的朴实和踏实,他对科学、国家和人民的热忱,令我感动,值得我终生学习。”老年侯光炯扮演者、同样来自新闻传媒学院的2021级学生陈宇睿说。

该剧指导老师、校史工作部杨璐介绍,除了演出该剧外,宣讲团在此前还举办了“大地之子”宣讲会,深入各个学院宣讲,其目的就是要让“00后”大学生们知道,我们的身边有这么令人崇敬的科学家,就是要让侯光炯精神传承下去,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向侯老那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