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频道】学霸扎堆 全寝保研的优秀寝室是如何炼成的?
发布时间: 2021-11-18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新华社   浏览次数:

新华社客户端重庆11月18日电(任梓菡、孙林悦)近日,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熊玉、何韵涵、杨丹利、邓雨婷4名同学分别以专业推免排名前4成功保研,被保送至华东师范大学、深圳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浙江大学。大学期间,全寝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级一等奖学金等各类奖项或荣誉累计60余次,共主持或参与10余项重大科研项目……她们是如何炼成的?

图为同学们获得的部分荣誉证书

晚上12点,键盘敲击声噼里啪啦,电脑屏幕滚动着一页页文献资料,起笔再落下,书页摊开在桌上,书桌的尽头有一盏黄灯,这是119寝室4人备战保研的场景。

线上夏令营时间紧迫,科研报告一天一出,一个人挑灯夜战的事她们都经历过。“那时候的我们一天24小时轮轴转,不过有优秀的前辈作为榜样,大家又充满了劲头。”何韵涵说。

“当然苦,但我们不是在一个人往前跑,而是互相扶持着向前冲。”同学们说,集体锻炼、深夜卧谈、宿舍日记、互相把关……携手共进、共赴征途是她们不变的青春底色。

“拒绝零和博弈”是119寝室4人约定俗成的规矩。寝室长熊玉说:“成功是以集体方式出现的,优秀不是一个人的优秀。”课后激烈讨论,图书馆集体相约,期末分享笔记成了大家的学习常态。她们用最坦诚真挚的心对待彼此,119也成为大家温暖的港湾。

思维活跃的杨丹利提出的小游戏——你问我答,在期末总是成为4人备考时的“快乐调味剂”。彼此的提问,总是让大家不断发现知识盲区,随时随地查漏补缺。让枯燥的复习生活充满了乐趣。

大学4年,没有繁杂的装饰,干净整洁的陈设就是4个人的小窝。寝室长熊玉带领大家共同建设了“掌握信息,做好规划,抓紧科研,不落学习”的寝室文化,曾获“重庆市特色文明寝室”荣誉。“温馨的4人小窝,是我们共同打理,悉心维护的。”

保研成功后,4人并没有松懈。邓雨婷仍在认真阅读文献资料,准备科研汇报,何韵涵学习编程技术,完成课题,杨丹利和熊玉每周都会去旁听西南大学研究生心理学统计的课程,坚持开展每日4项——练字、学英语、拓宽视野、提高科研能力。在她们看来,保研后的生活还是一如既往发展,只是突然发现,每天学习已经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