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悲壮热烈·忠贞骄杨 ——深切缅怀杨开慧烈士
发布时间: 2021-11-22 00:00  作者: 黄晔  来源: 上游   浏览次数:

1901年11月6日,杨开慧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冲(现长沙县开慧镇),短短29年后的1930年11月14日,她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性党员之一和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实践者,杨开慧在其短暂的一生中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了了解杨开慧的生平,学习她为党和人民大义凛然、从容就义的精神,西南大学师生展开了对话。

不凡傲骨:烈烈挺立的忠贞骄杨

研究生叶灿:杨开慧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好学。她虽为女儿身,却勇敢坚毅不输男儿,不仅常年协助毛泽东从事艰苦的革命工作,还多次参与组织地下武装斗争。请问,您如何看待她的这份不凡傲骨?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湘女本柔情,但她能因信仰而刚强不凡。杨开慧出身进步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杨昌济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教育家、伦理学家。杨昌济曾求学于岳麓书院,又先后留学于日本、英国,他一生以“欲栽大木柱长天”为志,以造就救国栋梁之材为己任。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杨开慧成长为一株于凛冽风沙中烈烈挺立的忠贞“骄杨”。她七岁入学,开板仓女孩上学读书之先例;她动员不识字的母亲进学读书,母女同校被传为佳话;她带头剪短发、写新文章,成为中国妇女运动先驱;她“不作俗人之举”,以简单朴素的婚礼开启了与毛泽东一起为中国革命英勇奋斗的生命历程。“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为妻子,杨开慧是毛泽东追求革命理想道路上的重要助手,在艰险的斗争环境中,她长期负责湘区党的机要和联络工作。毛泽东在上海工作到深夜,杨开慧就为他誊写文书;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则在尽力照料他们父子生活的同时深入农村,开展农民启蒙教育。作为共产党员,杨开慧在毛泽东赶赴湘赣边领导秋收起义之后,独自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板仓,继续坚持地下斗争,参与组织和领导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斗争整整三年,直到被迫害致死。可以说,杨开慧的傲骨既源于父亲的教育,也源于成长的经历,更源于对革命理想的信仰和坚持。

从容赴死:悲壮热烈的生命故事

研究生叶灿:杨开慧牺牲时年仅29岁,而她的三个孩子最大的5岁,最小的才几个月。她是一位对生命抱有无限眷念的年轻母亲,却在刑场上慷慨赴死、英勇就义。请问,您如何看待杨开慧面对生死抉择的慨然?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杨开慧字云锦,乳名霞,这首《蝶恋花·向板仓》正是毛泽东为悼念她所作。杨开慧壮烈牺牲时,毛泽东正在江西境内组织中央红军进行第一次反“围剿”,噩耗传来,悲痛欲绝。“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杨开慧随时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唉,它那冷酷严肃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她将这封给亲友留下的“遗嘱样的信”藏在卧室床后的墙砖里,一直到她牺牲52年后才重见天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坚决不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在狱中艰难度日,她说,“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始终怀着“牺牲小我,成功大我”的坚定信念;行刑当日,她毅然诀别年迈的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只对毛岸英留下一句“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杨开慧先身中两枪,两只手在剧痛中深深地抠进泥土里,当最后的枪声响起时,她用一腔热血讲述的生命故事戛然而止,荒芜的草原被鲜血染红,悲壮而热烈。从她身上,我们能看到女子身上的傲骨铮铮,她将革命的信仰和不屈的气节融入生命,铸就了崇高的人格和灵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杨开慧短暂的一生重逾千斤,充满了对丈夫、对子女和对祖国最深沉的爱。

霞光云锦:才华横溢的女性柔情

研究生叶灿:杨开慧的事迹被后人传唱百年,她是党员、是革命烈士,但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位女性,是妻子,更是母亲。请问,您如何理解她隐藏在铮铮傲骨之下的那份女性柔情?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1918年,17岁的杨开慧与25岁的毛泽东相恋,他们将彼此视为知音。“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1919年6月,杨开慧在日记中这样记录她相思相恋的心境,简单直白,真诚热烈。“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1928年10月,隐蔽于板仓老家的杨开慧作《偶感》一首,把对丈夫的思念和牵挂娓娓诉说。作为党员,杨开慧思想进步、独立自强;而作为妻子,她才华横溢、浪漫多情。同时,她还有一个伟大的身份——母亲。她在颠沛流离的革命生涯中担负起了抚养孩子的重担,在残酷的环境中给予他们温暖,也在朝不保夕的艰苦斗争中以柔情和坚贞为他们做出了榜样。“拥盖难遮万脸红,烂然云锦直连空。”杨开慧的一生短暂而隽永,坚毅而温柔。她不仅以烈士的身份被后人纪念,还以母亲的身份被儿子怀念,更以妻子的身份被丈夫思念。1957年,在回复杨开慧生前好友李淑一的信中,毛泽东满怀深情地写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1961年毛泽东写道:“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无不凝铸着这段恋情的血与泪,哭与歌,这些诗词既是他们之间深沉的爱与永恒的情凝聚而成的千古绝唱,也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不息的“光辉长照后人心”。

骄杨已上九重霄,留取丹心照汗青。骄杨之美,在其刚烈。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傲雪凌霜,彰显出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骄杨之美,在其多情。这情,是她对毛泽东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烙印在四千多字尘迹斑斑的手稿,燃烧了半个世纪。这情,更在于她为真理勇赴烽火、拯救民族危亡的大情大爱。杨开慧用她29年的生命历程谱写了一首中国女性不断追求、奋斗进取的忠贞赞歌,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