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主要做法是依据学校统一部署安排,结合自身特色,找准切入点,聚焦“四个融入”,在“学、讲、宣、做”四字上下功夫,多措并举,扎实推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深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实起来。
第一
融入学科专业,让党史学习教育“深”起来。
学院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理论学习、科学研究、备课授课等工作有机融合,让党史学习教育落在日常学习工作上,落在教学科研主责上。建立“党委中心组领学、党委委员督学、党支部联学、专家教授辅学、党员干部自学”的学习体系,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大讲堂”“周末理论大讲堂”。组织专家学者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学院教师党员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重庆日报》等刊物上共发表党史学习教育相关理论文章20余篇。组织召开“中国共产党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术研讨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年学者论坛”等学术研讨会。
第二
融入思政课堂,让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
学院积极挖掘党史鲜活素材,开展“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开发设计“红色音乐文化”“红色美术文化”“红色诗词文化”“红色影视文化”“红色日记文化”“红色遗址文化”“红岩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10门“革命精神与红色文化”四史课程,编排“千秋红岩”情景式思政大课,将百年党史、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在潜移默化、沉浸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举办“党的精神谱系”系列讲座,组织开展“从百年历史看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教学专题。在全校大学生中组织开展“精彩中国·青年之声”大学生讲中国故事主题实践、“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和“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演讲比赛。组织学校1763名硕士研究生到重庆红岩研学教育基地进行党性党史教育。
第三
融入理论宣讲,让党史学习教育“热”起来。
学院组建了专家教授、骨干教师和大学生三级宣讲团,形成了体系完备、校地联动的宣讲模式。4位教授作为重庆市委宣讲团成员,深入重庆市级机关高校宣讲12场次。8名教授参加北碚区校地联合宣讲团,深入北碚区机关、企业开展宣讲30余场次。24位专家教授组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学校各学院、各部门开展宣讲50余场次。“大学生宣讲团”“研究生经典理论研读团”采用“宣讲+快板舞”“宣讲+情景对话”等形式,深入学校、社区、乡村开展生动的党史故事传颂50余场次,得到新华社、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关注报道。学院微信公众号,上线“学习强国”订阅号,被中宣部、教育部遴选为全国首批高校思政类微信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学院公众号开设“党史百个瞬间”“党史故事”“光影追忆”“和声共论100年”专栏,原创推文近百篇。
第四
融入实践实事,让党史学习教育“实”起来。
聚焦学院重点工作、青年教师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多措并举、用心用情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办实事中见成效。建立“学党史、促发展、开新局”工作台账,组织开展“学党史、践承诺、见行动”“五个一”活动,据统计,党员讲党课280余人次、提出意见建议400余条、党员参与志愿服务400余人次、为师生办实事400余人次。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46个、“党员示范寝室”31个。组建8个科研创新团队、7个教学团队,支持教学科研创新团队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单独序列、单独指标、单独标准、单独评审,把教育教学实效纳入评价体系。启动“青苗计划”,选拔青年教师到国内高水平大学培训研修,组织校内专家结对帮扶青年教师。调整博士生毕业学术标准,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建立学术论文、科研项目、资政报告、竞赛获奖等多元评价标准。与红岩联线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大学生红岩党性修养实践基地,成立“红岩菁英”学生党员示范班。组织学生开展“红岩故事100讲”实践活动,开展“研行万里话初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办实事中领悟初心、担当使命,促使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