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上游新闻】叙述艺术与诗学隐喻 ——对话《如何欣赏一部电影》
发布时间: 2021-10-08 00:00  作者: 董小玉、罗媛婧、刘文迪  来源: 上游新闻   浏览次数: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是托马斯•福斯特教授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后的又一力作。当大多数人满足于被摄影机牵着鼻子走时,这本书邀请我们成为主动的观影者。该书用20堂电影公开课梳理了电影中的各种元素,带我们走进电影世界,解剖电影的叙事艺术,探秘镜头语言的独特使用,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对话。

电影是一种叙事艺术

研究生罗媛婧:《如何欣赏一部电影》中提到:“电影是一种叙事的艺术,而非戏剧艺术。”电影与戏剧在时空构成、演员表演、观赏环境等方面都有着明显区别,请问您如何理解“电影是一种叙事的艺术”?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每一部电影都是一个独立生命,它有自己的DNA、艺术组织和思想框架。电影是通过视觉来呈现故事的,影片的每一帧都是一个画面,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就会有172800个左右的画面,这使得它完全迥异于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正如福斯特在书中提到的:“这是因为摄影机具有筛选影像的特性,它会决定留下什么、舍弃什么,摄影机不仅仅是去呈现事物,而是会做出选择,这是叙事的基本元素。”镜头能在游动的视觉资料中选择呈现物象,延展叙事,述说情感。书中以赛尔乔•莱昂内导演的巨作《西部往事》为例,剖析了镜头的叙事艺术。电影开头就是一场发生在尘土飞扬的火车站的枪战。三位亡命之徒都在静静地等着某个人。电影的镜头由史东尼在近处,其他人在远处的镜头的画面逐渐运转到史东尼手抓住腰间霰弹枪的特写,再到史东尼射中了哈默尼卡的中景镜头,随后则是史东尼倒地而亡后长达26秒的风车特写。片段中没有慌乱哭啼的局外人,也没有热闹嘈杂的围观者。每个不同的镜头都在补充我们的信息量。如结尾不停转动的风车,实则暗示着此处荒无人烟,这场杀戮也没有目击者可言。片段中的镜头只有男人、空间和枪,以及大段的沉默,导演通过镜头不仅向我们述说故事,同时也在传递自身电影的美学理解。导演莱昂内电影的特征就是存在大量安静的空间,用沉默来预示某件重大的事件即将发生。这不仅是一种叙事的安排,更是一种寂静美学的传递。

电影语言是一种诗学隐喻

研究生刘文迪:“那些真正会给我们留下印象,在离开电影院后还将长久地伴随着我们的东西是形象。”形象不同于镜头,其生发于镜头,又超乎于镜头,具有传达意义的力量。对此,您如何看待镜头里的形象?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正如《如何欣赏一部电影》所说:“形象是使我们停顿、令我们记住、让我们在一大堆镜头中赋予更多意义的特定镜头。”福斯特在书中以《关山飞渡》中的林格•基德、《惊魂记》中的玛丽昂•克兰以及《公民凯恩》中的雪橇为引子,从三部电影塑造的形象出发,阐释电影对形象的独特使用和隐喻性镜语转化,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电影语言诗学。

首先,形象组合生成意蕴无穷的关系。导演以形象叠加来创造视觉想象,这是电影建构镜语能力的探索。在影片《阿拉伯的劳伦斯》中,劳伦斯被自己的新形象所迷倒,拿出锃亮的小刀当镜子照时,一个过度关注自我的形象即刻产生在观众脑海中。在《艺术家》中,出现一位明星的海报躺在阴沟里被人踩踏,以此预示着明星正在走下坡路。电影中人物个性、关系和未来都在形象中得以与观众形成对话关系,激发想象的空间。形象组合在镜头流动中被赋予灵性与无穷内蕴,“它们自有意义,它们强大如岩石。”

另外,形象建构多层次的符号语言。镜头中的形象往往彰显出创造性力量与隐喻性诗学,从而呈现出对文化、社会、命运等多重符号的挖掘。如《暴烈无声》中山洞的跳跃式出现,不仅包含极端自私与凶恶暴戾,更隐喻边缘儿童在现实挤压下的生存困境,山洞的一声暴裂暗示出主人公精神世界与希望的全面崩塌。再如《小城之春》的烛火,不仅代表黑暗与明亮的交替,更是希望与毁灭的交织,烛火的一开一灭在欲言又止、舒缓自然的包裹下,契入属于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爱欲,构成中国人的画、诗与哲学,形成“温柔敦厚、哀而不伤”的东方美学。形象在电影语言中被凝固成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其构建的多层次隐喻,直逼观者内心,以此唤醒我们的思考。

如何欣赏一部电影?叙事、镜头、语言、意象、色彩还是声音,这引发我们不倦地探索。流光异彩的电影艺术在一帧帧镜头的破译中,传递出更深层次的讯息,构筑着电影的呈现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