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将在云南昆明召开。借此契机,10月10日,长期在缙云山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邓洪平带领学院部分学生,前往缙云山进行科普学习实践活动。
结合缙云山多种多样的植物,邓洪平在山里为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课程,让大家受益匪浅。

“我现在手上拿着的是缙云黄芩,多年前,它处于极濒危状态……”10月10日,缙云山雨雾缭绕,邓洪平带领学院“美丽中国”志愿者服务队和2021级部分本科新生,冒着小雨爬到缙云山半山腰。
在位于八角亭不远的一片山坡 ,这里有一小片生长着的缙云黄芩。
“缙云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6.6%,保护区内有大面积的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丰富,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分类上孤立的形态特殊的植物,就像学院一个天然的‘科研室‘。”现场,邓洪平以缙云黄芩为例,向在场学生讲解道,缙云黄芩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之一。因其繁殖能力较低,已被确定为重庆市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对象。目前学院专家在缙云黄芩的拯救保护方面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已初步建立起缙云黄芩人工繁育基地。

“缙云黄芩的药用价值并不高,为什么我们要花大力气去保护它呢?” 现场有同学问。“问得好!”邓洪平告诉同学们,一个独立物种的形成,其历史是漫长的,这也意味着,该物种是一个稳定格局的中的重要一员,是一条完整的生物链,“如果该物种消失,消失的不仅是其本身的遗传基因,更有甚者会对原本完整的生物链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该生物链体系的崩塌以及生态链中多种生物的消失。”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邓洪平告诉大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气候、保护水源、土壤和维护正常的生态学过程方面,对人类做出的贡献非常巨大。

那么,重庆目前的生物多样保护做得如何?现场又有同学发问。“近年来,重庆的生物多样性整体呈向好趋势,西南大学近年来也发现了很多新物种。”邓洪平一边带领同学在雨雾山林中穿梭,一边告诉他们,学校的专家团队长期扎根缙云山,近年来陆续在缙云山发现了缙云秋海棠、缙云赤车等植物新品种,目前以“缙云”命名的模式标本植物已增至近40种,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和特色资源植物的研究都很有帮助。
“ 前不久,新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已正式发布,重庆有荷叶铁线蕨、崖柏、麻栗坡兜兰、曲茎石斛4种植物新增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 在山里听完这堂生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课程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21级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周蔚和同学们纷纷颇有感触地表示,这堂课更深入地帮助自己理解了专业学习的方向和意义,未来大家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祖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