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分享会现场。西南大学供图
10月10日下午,西南大学师生开展秋季读书分享会。20余名学子畅谈所读所思所悟,共享阅读时光。
分享会上,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授向学子提出读书的三个关键词:根、桥、魂。董教授认为,读书是安身立命之根。读书能够使学子摆脱“平庸的恶”,“推倒那面狭隘与无知的墙”。读书是百态人生之桥。董教授指出,书中的世界有如大观园,既有不可思议的妙趣,又有深抵灵魂的哲思。读书是诗意栖居之魂。“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好书如天籁,滋养心灵,充盈精神,锻造灵魂。
随后,学子们交流读书感悟,点亮文字,迸发思维火花。
新闻与传播硕士兰欣就陈平原的《读书的风景》进行分享。她将其划分为“读书”“大学”“人文学”“文学”及“问答”五个板块。她认为,陈平原先生提出的“无功利读书”是一场纯粹的情感体验,更应作为当代学子的读书理念。
新闻传播学硕士曹心怡对德国丹尼尔·凯曼的畅销小说《丈量世界》进行分享。她以数学家高斯和著名学者洪堡的治学经历为出发点,呼吁大家要永恒保持一颗“童心”与“好奇心”。学子应打开思维,学会思考,用身体、脚步和手去发现科学之美,丈量大千世界。
新闻传播学涂涵钰就传播学著作《奇云:媒介即存有》展开分享。她认为该书学科前沿性与文学性并存,作者借用“云”“火种”“海洋”等自然主义元素和“后人类主义”的视角研究媒介,涵盖了几十个学科的综合知识,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元素型哲学”的观念。
新闻传播学硕士张彦博分享韩炳哲新作《爱欲之死》,他认为,该作是对数字媒体时代爱欲之死的悲情扣问和深切剖析。当今的海量信息给人们增长了知识而非认知,“爱欲”也逐渐迷失在数字空间和消费主义之中。我们应拒绝粗鄙化,回归纯粹的“爱”与纯粹的“我”。
此外,同学们还对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沈从文的《边城》、孙绍振的《名作细读》等经典书籍进行分享讨论。据悉,西南大学研究生读书分享会每月召开一次,师生在书籍中浸润心扉,追寻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