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华龙网】诗意中秋“月”更魅
发布时间: 2021-09-21 00:00  作者: 董小玉 王鹏辉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一轮圆月,穿透千年光阴,触发国人无尽情思。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歌月咏怀,到东坡先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多少文人墨客望月兴叹,留下灿若繁星的千古绝唱。又逢中秋佳节,西南大学师生在绵延不绝的中秋古诗中细品诗意人生。

对月怀乡:露从今夜白

漫溢在中秋月圆之夜千丝万缕的情思中,最为动人的当属那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之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一句千年之叹,至今仍在拨弄着无数游子的心弦。“家”是根植在中华民族文化根底的永恒记忆,是祸福一体、荣辱与共、家国同构的精神传承,是一种既朴素又深刻的伦理情感和民族精神,是我们难以忘记且铭记于心的港湾。李白《关山月》“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是征夫思妇的怀乡思亲;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是贬谪诗人满溢的思乡之情;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是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千里乡思,万种深情,飘落在大地上的游子,散落在秋季里的乡愁,悠悠漾漾于这些不朽诗篇之中。

掬水月在手:别有滋味在心头

千古明月,流照古今。缕缕光华,柔情似水。“月”之诗温柔内敛却也厚重醇香,注满中华儿女的情感之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怀旧》“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是眉头攒聚的相思之苦;张九龄《望月怀远》“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触动花前月下的缱绻柔情;辛弃疾《木兰花慢·中秋饮酒》“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写尽举杯问月的无穷想象;王摩诘“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于清丽简朴中流淌高雅绝俗;苏东坡“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含蕴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摹了缠绵悱恻的两情欢洽……“月”的母题在中华儿女的情感“场域”中,随着感情起伏而变幻万千,摇曳生姿,历千年翰墨而光华弥彰。

托月言志:此时立在最高山

月,本是纯净美好的自然之物,灵心妙悟的诗人将明月照进现实,托物言志,正身明节。唐代诗人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寄寓了海县清一、大同世界、太平盛世的壮阔胸怀;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高山朗月映照的是胸无纤尘的生命映照;李商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是于浊世中冷艳绝俗的唯美坚守;李白“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吹响人性自由的清脆嘹亮;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彰显忧国忧民的高洁品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表达诗人澄澈明镜的内心世界,蕴藉着古人对美好高尚情操的永恒追求。

虽然月下赋诗的习俗日渐式微,但月与中华儿女的生命亲近感、契合度从未衰退。人们依然会设宴赏月、把酒言欢,庆贺生活的美好,祝福远方的亲友。中秋之月,岁岁年年,中秋的氛围也因“月”的诗化而一次次唤醒国人心中的人伦情感与生活热望。“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生命的热爱,对诗意的追求也将不断绵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