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8月27日电近年来高校招生,师范专业投档线一路攀升。为探寻师范专业“火爆”背后的根源,西南大学师生就此展开讨论。
研究生张明雨:媒体报道,2021年师范专业“火出了圈”,学生报考热度的增加,导致各类师范院校的专业投档线水涨船高。请问您认为师范“火爆”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师范热”的现象,其根源为:首先,尊师重教的风尚弘扬。尊师重教在社会蔚然成风,引领青年学子的专业选择。其次,教育政策的出台落实。持续实施“特岗计划”、紧抓工资待遇落实、推行“优师计划”以及专业发展的系列政策加持,为师范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期待。再次,价值思维的打破定势。如语文老师上诗词大会、音乐教师上综艺、体育老师自编课间操、“斜杠教师”“宝藏老师”的群体形象日益深入人心,其职业魅力值的增加,打破了年轻人的思维定势,青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时代更迭中得以重塑。当然,师范专业“火出圈”也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师范生如果不扎根学海、持续“充电”,就会被时代淘汰,当下的师范生可谓“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
研究生刘文迪:如火如荼的专业竞争,需要教育者以更坚定的初心守护教育。请问,您认为教育者应如何实现信仰落地与价值归依?
博士生导师董小玉:陶行知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作为仁而爱人的筑梦人、文明薪火的传递者、澎湃生命的感召者,要以立德树人为信仰之根,以热爱浇灌万千学子,以传道授业托举光明未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93岁“人民教育家”于漪永葆初心,始终以“春风化雨,生意盎然”的教育姿态雕琢灵魂。“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96岁叶嘉莹先生用一生热忱给予青春学子刚柔并济、温柔敦厚的诗词生命。教师不仅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不仅要“满腹经纶”,更要“学而不已”。纵然老骥伏枥,仍需终身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