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创新劳动教育体制机制,积极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5月14日,西南大学召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研讨会,面向全国对外发布《西南大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手册》。

《指导手册》以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体系为目标,以促进学生专业成长为核心,以“三尺讲台”“田间地头”等学校特色为重点,以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为切入点,由“劳动教育行动计划”“劳动教育学生公约”“劳动教育指导教师职责”“劳动教育评价办法”四个部分组成,对高校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实施劳动教育评价进行了初步探索。


下一步,西南大学将围绕四个方面工作,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
深化劳动实践成果
继续以“四新”专业建设理念为指引,深入推进专业实习和劳动教育相结合,按照“新农科”“新工科”与“新文科”劳动实践基地分类建设原则,持续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和经验推广,未来5年内,在校内外建设100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10个劳动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形成10个劳动教育实践典型案例。
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从2021级学生开始,将劳动教育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劳动教育的重点依托课程,同时单独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和学分。
① 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专业课程中的部分实践课、综合实践必修课程中的《专业实习》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依托课程,保证劳动教育学时不少于32学时。
将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B》更改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增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系列重要论述的授课内容,面向全校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由各个专业在学科专业课程中选择2-5门有实验和实践学时的必修课程作为劳动技能类必修课程,将《专业实习》课程作为劳动实践的主渠道,推动学生将劳动知识转化为劳动实践,提升劳动技能。
②单独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拟将现有培养方案综合实践课程类别中的《社会实践》课程更改为《劳动教育》课程,在保留原社会实践内容基础上,丰富和拓展其他类型的劳动实践内容,通过实习实践渠道将劳动认知转向劳动实践,课程成绩根据评价办法评定。
落地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方式和途径
探索开展以大学生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以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契机,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计划中明确劳动教育的各项评价内容和具体指标,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
实施《西南大学劳动教育建设区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和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进一步凝练学校劳动教育工作经验,深化劳动教育成果,彰显西南大学劳动教育特色亮点,推进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拟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专业+劳动+校园文化建设”相融的校园劳动教育建设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