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翁弋然: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方针中,“产业兴旺”是其中的重点。关于发展产业您之前也曾提到过一个观点,就是不能只让农民去种地,这个要怎么去理解?
三农问题专家 温铁军:我先纠正一个说法,因为很多地方干部、包括高校教师们,都是从以前以经济发展为重点的阶段上过来的,所以大家一开口都是,产业兴旺是关键。但这个和乡村振兴强调二十字方针,必须是五大振兴的指导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其实,中央1号文件早在2017年就提出农业存在过剩。当时,提出农业发展改革方向的时候,明确讲就叫农业供给侧改革嘛,叫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绿色生产方式。
翁弋然:现在农民的产业主要集中的是,比如说乡村旅游?
温铁军:你现在顶多也就是弄个农家乐之类的对吧?但那不是真正的第三产业,因为分散的农家乐不可能形成快速的资本积累,它没有投资能力,不可能迅速地把农家乐的服务水平提到让市民满意,并且愿意为这种满意而多支付费用的这种水平上。所以低层次的、一般的农家乐,还有什么林家乐等等这些东西,相对而言是过剩的。假如你们要讲产业兴旺,那我说现在农村真正应该发展的,是生命产业。
在温铁军教授看来,与乡土社会直接结合的大自然,本身就具有生命修复的内在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生命产业,就是在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个性化需求。
翁弋然:您刚才提到生命产业,所以在我们接下来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生态文明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温铁军:当然是。你采用工业化的方式改造农业,这当然能够带来产量增加,包括各地的同志们都在推进大规模啊、产业化啊,而且单一化,比如上柑橘就都上柑橘,上茶叶就都上茶叶,那整个社会就在承受着用这种方式造成的面源污染的代价。所以,才在2017年的1号文件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明确指出要朝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
翁弋然:那绿色生产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方式?
温铁军:比如说稻田养鱼,这就是立体农业;比如说种养结合;那还有比如像秸秆还田等等,那进一步,如果秸秆过腹还田,就是把秸秆变成青储饲料,被你饲养的动物吃了以后再排粪便,再去沤肥,然后再去还田,这就变成一个立体循环。这些都是节能减排的,都是能够降低面源污染的。
翁弋然:我们刚刚讲到农业的工业化改造,也就是说让它也大规模、机械化。
温铁军:这是全世界资本主义农业的老路。
翁弋然:所以,您觉得我们未来的农业生产,不应该是全部都走这个大规模的路子?
温铁军:且不说全部,根本就不该朝这个方向走。
翁弋然:那我们还是按原来的这种全部都是桑基鱼塘的方式吗?
温铁军:也不是,不能两头跳对吧?这个世界不是只有A和B两个选择,生态文明讲的是多样化。所以,我们不是说要回到小农经济,而是要什么呢?要把山水田林湖草沙,连同冰天雪地,连同阳光空气,蓝天白云,夜晚的星空,湿地的萤火虫,山谷里的蝴蝶,邻里的蛙鸣,把所有这些东西当成一个整体,它跟人怎么能够互嵌,怎么能够共处,把生态做成产业的这么一个基础。用这种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方式,去实现生态资源,就是山水田林湖草,实现它的价值化。最终,用这个生态资源价值化所能够带动的价值增量,来推进生态资本深化,它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