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8日),最早发轫于1906年所创立的川东师范学校的西南大学迎来办学115周年校庆。当晚,一场题为《校史之夜》(第一季)的专题晚会在学校礼堂上演。晚会以讲述为主,兼以音乐、舞蹈、诵读、采访、档案展示等综合表现方式,再现了1906年川东师范学校创立至1950年原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成立那一段沧桑变迁的历史。
健在的93岁高龄老地下党员从北京给母校发来视频,动情讲述当年的革命故事;四首老校歌的重新翻唱,让观众感悟这所百年学府的青春岁月如诗年华,也让学校师生们倍感亲切。当晚,作为本次晚会分量最重的节目,学校档案馆正式发布了历时三个多月挖掘、查考而梳理出的《西南大学校史烈士名录》。为民族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和保卫新政权而牺牲的26位烈士英雄事迹也首次被校方发掘出来,令师生观众肃然起敬,倍受教育。
重庆最古老大学最早始于渝中
“足迹”江津北碚多地
“1906年4月18日,清光绪32年的农历3月25日,川东师范学堂正式创立,这就是西南大学的最早渊源,也是重庆最早的新式学校……由于战乱频繁,学校不得不先后在重庆渝中的观音梁船帮公所、巴县文庙、曾家岩巴县农中校、当年的石马岗今天的两路口等地迁徙……”晚会上,随着讲解员深情的讲述,西南大学办学115年风雨历程中所走过的磁器口、江津白沙镇、北碚歇马镇、东阳镇、金刚碑等地发生过而鲜为人知的青春记忆被一一揭开……
晚会编剧、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告诉记者:上世纪20年代,张闻天、萧楚女、杨闇公、恽代英等共产党人都在重庆的川东师范学校任过教员,传播新文化新思想,被党史专家认为,是当年重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其中的张闻天虽然只在重庆不到半年,但创办了让令当时反动军阀恐慌的《南鸿周刊》,给学生们讲过《共产主义ABC》《新社会观》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等进步文章,播下革命的种子。“晚会发布的西南大学校史名录中有12位烈士毕业于川东师范学校,也映证了作为重庆新文化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想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郑劲松说。

童庸生烈士(左二)和吴玉章(左一)杨闇公(右一)
首次翻唱四首老校歌
觉醒年代的青春令人感怀
“旧日师范,今日维新∕既有美形式,贵有真精神……∕修文章以立诚信兮,舆忠信而进德行。”“开辟蚕丛,美哉禹功∕日月双悬,江河万古,文化仰文翁∕……努力努力,普及平民教育,教泽永春风。”“建国启鸿图,开来继往在吾徒……他年广厦千万间, 薪火之传播天壤。”“昌州之南,濑河之侧……锻炼身体,修养道德,讲习技能,研究学习……”
4月18日的晚会上,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学生们重新翻唱了校史上的四首老校歌。最早的川东师范校歌则是百余年后首次被重唱。“这些老歌谱,已经字迹模糊,有的歌谱档案已因年代久远,甚至被虫蛀……这次重新发掘后惊奇地发现,这些校歌居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诗人赖以庄和音乐家吴伯超、杨仲子、贺绿汀等人创作,歌词典雅,旋律优美,特别是含义隽永深刻,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追求,充分反映了当时进步师生的爱国与民主情怀,这些觉醒年代的青春歌曲真值得重唱!”郑劲松说。
“没想到这些歌曲已经这么年深日久,唱出来还这么朗朗上口,其中的情调如此干净,催人奋进,虽然唱了好几遍才学会,但依然觉得一股民国时期那种进步青年时尚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参加校歌合唱的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学生刘洁感慨地说。
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
西南大学首次发布校史烈士名录
“华北区军委书记、红三军政委、太行山八路军烈士……5位红岩烈士、1位潜伏台湾的红色女特工、1位朝鲜战场牺牲女烈士、1位‘一二一’运动烈士、5位剿匪征粮烈士……”晚会现场,西南大学校史馆首次发布了校史烈士名录,并简介其英雄事迹。当一桢桢烈士的照片、缺照片的烈士代之以一束白菊花出现在大屏幕上,当发布人低沉的声音读出他们的牺牲时间和二十、三十余岁的年龄时,不少现场观众的眼睛湿润了。
“真没想到,我们的校史上曾涌现这么多的英雄烈士。”当晚发布烈士名录的女主持人、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学生张亚雯说,自己念完烈士名录时泪水在眼眶打转,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这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也是一次很好的四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

女师院烈士杨肖永(指挥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我们把“四史”学习,特别是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校史学习结合起来,就是积极挖掘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把之转化成我们的教育资源、思想资源和艺术资源,更好地学习、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百年办学精神,发挥校史育人作用,就是要努力达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总要求,在历史中感悟信仰的力量和精神的动力!” 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潘洵教授在晚会致辞中说。潘洵认为,挖掘校史中的党史故事,特别是这些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迹,能够形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特别是党史教育的生动教材,因为这种校史亲缘关系,大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与认同,不失为一种理想信念教育的好形式。
分管档案、校史工作的西南大学副校长崔延强认为,西南大学立足重庆办学已115年,也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百年历程,学校前身渊源的几所学校,都有浓厚的学术氛围、民主的校风学风,都有着当时党组织开展的活动,完全有可能挖掘更为丰富的党史教育材料,作为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身边”的生动案例。
这份《西南大学校史烈士名录》的编撰人、西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郑劲松说,搜集整理校史上的烈士以及红色故事,始于十年前,那时自己在学校宣传部工作,要在校报编发相关内容,在档案馆相关人员协助下,编发了不到5名烈士事迹。去年自己调到档案馆、校史馆、博物馆工作后,简直像发现了一座富矿。“在搜索张闻天与川东师范学校相关资料时,无意间发现了当年学生写的回忆录,在注释中列出了牺牲的同班同学,我隐约感觉有扩大搜索面的必要。于是大量搜索阅读各类有关校史人物的回忆录,翻看各种档案资料,一个个线索就这样被找了出来。”郑劲松说,这份也许还不完善的烈士名录,自己挖掘、整理、比对、核实,总计花了三个月时间。“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他们不应该被历史尘封,应该永远值得我们缅怀!”
西南大学档案馆馆长窦运来说,这批烈士名录和相关英雄事迹,在下一次修订校史,完善校史馆展陈时将吸收,还将深入挖掘,利用今年建党百年契机,组织学生校史宣讲团开展烈士事迹宣讲,让烈士精神得到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打造原创校园文化品牌
“校史之夜”将固化每年举办
西南大学校史馆负责人介绍,4月18日是写进《西南大学章程》的校庆纪念日,这次晚会命名为“《校史之夜》第一季”,节目内容主要以1906年川东师范创立到1950年原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农学院成立为时间脉络,主要讲清楚历史源头,新中国成立后,校史上依然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照样可以开发出生动的教育资源。所以,学校决定会持续举办下去,突出西南大学专属的校史特色和节目本身的原创性,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品牌。
“盛世修史,不忘初心。”为感谢为校史编纂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4月18日晚会上,学校还对四卷本《西南大学校史》 的主编、西南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蓉生教授和历史文化学院许增紘教授,和原西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王有超,历史文化学院刘重来教授、 徐适端教授,教育学部周鸿教授等几位校史专家进行了表彰,并颁发荣誉证书。
历史是教科书
但不是板着面孔说教
“历史是教科书,但不是板着面孔说教,讲好故事是一门艺术。”《校史之夜》总导演、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汪高原教授说,学校历经115年,历史资料丰富,特别是挖掘了很多党史相关的校史资料和感人故事,但如何讲好这些故事,如何将它们艺术化地表达出来,增加感染力甚至震撼力,这需要用艺术化思维。汪高原介绍,所以,本场晚会除了内容的高度原创性、真实性、史料性外,注重了多重表现手法的运用,有讲述、有微短剧、有采访,也有档案展示,还有音乐和舞蹈配合,多个节目都是叠加组合手段,如讲述中加入古琴或二胡伴奏,甚至小型民乐队演奏,也有讲述现场,为避免舞台的单调,还设计了大学精神、校训等书法表演,邀请书法专业博士现场书写,增加了舞台的画面感。“多种艺术手段配合,把历史的场景感还原,增强了感染力,更易于青年大学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