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考察时,给重庆提出了“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要求。两年间,牢记总书记嘱托,重庆持续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在绿色发展中不断积蓄新的动能。

这段时间,巫溪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多次拍摄到岩羊、毛冠鹿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影像。南川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首次观测到了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鹇。过去难见踪影的动物,种群正在得到恢复性增长。



而在水中,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变化也正在发生。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何文平介绍说,他们持续在进行长江、嘉陵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去年二月底大概采到了5种鱼,而今年四月初采到了12种鱼,特别是采到了拟鲿以及中华倒刺鲃等平时比较少见的鱼,说明禁渔的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种种变化,源自重庆在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中,持续不断的努力。长江上游第一大岛广阳岛,叫停了大开发,进入大保护时代。全市4900公顷历史遗留矿山,超过六成完成了生态修复。乘船顺长江而下,过去两岸的“天窗”“大字报”,全部成了绿色林带。2020年,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提升到了52.5%。此外,通过建管网、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跨流域联防联控等多种“治水”方式,全市42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在去年第一次达到100%,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继续保持为优。



在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孙凌宇看来,重庆在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立足系统观念,既在自然环境方面进行修复,也在人文底色上进行修复,同时在产业引领上进行驱动,真正是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之大者”进行深入认识的。

随着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重庆的发展方式正在全面向绿色转型。去年底,我市试点推出首批“碳汇+”生态产品。在万州、酉阳、忠县的6个贫困村,林地和草地产生的碳汇量,完成首批认购,金额共计32万元。除了卖农产品、卖风景,绿水青山又多了一种变现方式。

据万州区李河镇棕花村第一书记田军介绍,利用这笔资金作为当地集体经济的股本金,让他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理念。

工业的“绿色含量”也在不断增加。今年,我市在全国率先发布技术指南,把碳排放纳入环评,引导企业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在万州,长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化工厂或关停或搬迁。工业园区内,新引进的都是绿色智能循环化项目。


丰都县引导传统产业升级,这家水泥企业的生产原料,从过去的矿石,变成了废渣、污泥、粉尘等固体废弃物,实现了变废为宝。


丰都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何维表示,他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从注重经济效益向绿色优先转变,把环保要求体现在投资协议中,贯穿至项目的建设运营过程中。

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绿色矿山170个。“十三五”时期,全市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2.8%。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孙凌宇认为,我市既有效地推动了绿色技术体系的创新,也有效地引领了各类产业向绿色方向进行转型升级,把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殷殷嘱托真正落到了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