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北碚发布】世界读书日,西南大学图书馆发布借阅大数据
发布时间: 2021-04-21 00:00  作者: 殷桃 关耳  来源: 北碚发布   浏览次数:

又一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西南大学图书馆发布了2020年图书借阅相关大数据。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明显,纸本图书整体借阅量下降幅度较大,但电子借阅量有增无减;热门图书借阅量显示,人文社科经典著作依然持续走俏。

详细榜单请看

《万历十五年》高居榜首

《围城》“屈居”第二

前十强与往年基本一致, 清一色人文社科经典

今年,西南大学图书馆照样发布了全年借阅热门的100本图书排行榜。“清一色全是人文社科类,借阅量前十强几乎与往年一致。”长期关注图书阅读状态、坚持每年分析相关数据的该校档案馆副馆长、作家郑劲松说。

今年,西大图书馆入围借阅量前十强的图书分别是:《万历十五年》(黄仁宇著),借阅228人次;《围城》(钱钟书著),借阅160人次;《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借阅149人次;《苏菲的世界》(挪威 乔斯坦·贾德 著),借阅142人次;《美的历程》(李泽厚 著),借阅89人次;《时间简史》(美国 史蒂芬 霍金),借阅84人次;《幸福之路》(英国 罗素著),借阅79人次;《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美国 斯塔夫里 阿诺斯著)与《傅雷家书》(傅雷著)并列第9位,借阅均为77人次;第10名为《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著),借阅68人次。

“即使这些前十强的热门图书,纸本借阅量也大幅度下降,而往年入围前三甲的全年借阅量大多在600人次以上,其余4到10名也多在300至400人次以上(每本图书均有多本副本供借阅)。”郑劲松分析说,“不难看出,纸质图书借阅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

郑劲松分析认为,之所以入围前十名基本和往年一致,一是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经典人文社科类著作,经过时间沉淀,得到读者高度认同;二是,近年来,西南大学开展了经典导读课程和相关学术讲座,由专家学者指定了100余本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经典作品并开展导读,前十名基本上都是专家推荐的经典。如其中的《人间词话》,就由该校新闻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董小玉教授导读,课程本身就很受学生欢迎。而这些人文社科经典,既有学术文化性,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不艰涩,思想与文笔俱佳。

四大名著全部迭出前三十强

说明已在中小学时得到普及

“00后”读者特征明显

比较近年借阅大数据中发现,我国经典明清小说即四大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连续三年均持续下滑,其中的《红楼梦》2020年借阅量排位48名,《三国演义》第53名,《西游记》第61名,而《水浒传》则连续3年迭出前百强。对此,郑劲松分析说,这并非说明大学生都不读这几部经典名作了,而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大力提倡阅读名著,四大名著已经在中学普及,而且大多数家庭已有购买,此外,新华书店和各类书吧,也会有这些经典名著,这或许是到图书馆借阅减少的原因。

此外,小布发现,入围前100强的,大多是中外现当代“老牌”著名作家和哲学家、历史学家,但值得关注的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居然有7本图书入选。郑劲松认为,东野圭吾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说作家,其作品在中国很畅销,经常被摆在书店“C位”展示,受到了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关注。而当下的大学生读者已多数是“00后”,受悬疑、推理影视剧的影响,这或许是东野圭吾作品受欢迎的原因。

郑劲松同时认为,这份榜单其实也暴露了阅读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那就是,近十年来,我国众多获得过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作品相当出彩,但却很少进入前百强,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所以,专家们在推荐书单时,应该多推荐中国当代优秀作家以及其他中青年人文社科学者的优秀著作,以及自然科学普及类作品。

借阅量百强前三甲均为教师

超六成是硕士、博士

说明:图书资源主要为学术研究服务

西南大学图书馆此次大数据还公布了全年借阅量最大的前百强师生读者。其中,借阅量名列前三名的均为教师,其中第一借阅量的是该校教学实验农场的教师王代武,全年借书223本。郑劲松说,王老师几乎也是年年借阅量前十强,2018年就曾以年借阅量390本得了“冠军”。此次进入借阅量排行榜前100名的身份数据是:在读硕士“打主力”,总计47人,在读博士18人,本科生24人,教师11人。同样受疫情影响,总体进馆借阅纸质图书数量也大大下降,除王代武老师超200本以外,其余第2名至第9名,都在100本至180本之间。而第15名至第100名,则都未满100本,大约在60-90本之间。

图书馆读者服务部负责人分析说,除疫情影响外,由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普及,纸质图书借阅量也有所下降。此外,可以看出,硕士、博士占了较大比重,说明图书借阅主要是用作学术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