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华龙网】深山“皮夹沟” 崛起一座城
发布时间: 2021-02-19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华龙网   浏览次数:

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亚成:

可持续是检验脱贫成效的“硬指标”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好衔接“第一仗”?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肖亚成认为,将龙驹镇等重庆深度贫困乡镇作为观察脱贫攻坚的地方实践,剖析他们贫困过去到现在的华丽转身,对重庆扶贫工作“行稳致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土地贫瘠、基础落后、产业单一等,18个重庆深度贫困乡镇有它们的特殊性,也有着和其他贫困地区一样的共性。根据各自的特点、特色和实际情况,在脱贫攻坚中努力创新、探索,各地目前都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犹如战时红旗插上了攻克的高地。取得这些成绩,有三股重要力量的推动:党和政府的引领;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当地蕴藏的发展潜力。

脱贫攻坚的可持续,是检验脱贫成效的“硬指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是扶贫战线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中央设立过渡期,过渡期内继续落实“四个不摘”,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投入力度不减、帮扶队伍不撤。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从这点看,万州区龙驹镇在发展特色产业、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时,将7000多名脱贫人员100%嵌入已成规模的特色产业中,让脱贫人员在后续发展中能经得起“风吹浪打”。这种粘带着乡土气息的“脱贫嵌入法”,无疑是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最接地气的探索。

今年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我们要在可持续上发力,要以脱贫攻坚在产业、生态、组织、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基础,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推动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向农业农村倾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要将教育、文化扶贫摆在重要的位置。一个地方的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深层次上还有文化根源、观念习俗、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原因。要可持续发展,思想观念的转变最为重要,我们还得在这块上下大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