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关将至,但是农田里的柑橘却不会“休息”。来自西南大学的科研师生团队们留守于此,对试验田进行了“清园”工作。

近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位于北碚区歇马镇的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内,春节留守于此柑桔科学家和团队成员一道,正在进行冬季柑橘园的清园工作。他们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每块实验田里都会安排2个及以上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助理进行清园和记录。

现场,国家现代农业(柑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郑永强接受采访时表示,柑橘作为多年生常绿作物,影响其正常生长的病虫害常见的高达数十种。

什么是“清园”?就是在冬季休眠期对病枯枝稍、落叶落果中的病原菌及害虫进行清理,大大降低柑橘来年病虫害管理的难度。

“柑橘采后整形修剪的病虫枯枝果实没有经过处理,直接落进地里腐烂,那么病虫害也同样会进入地里,来年势必会出现问题。”郑永强提到,为了不让之前的病虫害造成来年的实验和数据的偏差,因此每年都会人选择留下来。

2005年7月,中国农业科学院与西南大学共建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该研究所针对柑橘的新品种选育、栽培、植保、贮藏和加工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的研究与开发。2008年,郑永强来到该研究所,负责柑橘栽培与智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这一待就是12年,期间回山东老家的次数不到5次。“本来去年就应该回老家过年,受疫情影响没能如愿,而今年由于工作原因,也决定放弃了。”郑永强说。

重庆现目前柑橘产量约位于全国第八位,年产量约358万吨,覆盖36个区县,位居重庆七大特色产业之首。“柑橘病虫害还是以防范为主,治疗为辅。我们要监测一个地方的柑橘生长情况,了解造成病虫害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举措。”郑永强介绍,研究所经过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团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如今,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这些数据能被更好地梳理和应用。

从去年开始,该研究所已经开始着手打造移动信息化采集平台,实现上述指标物联网自动监测,形成柑橘单品大数据中心,并通过智慧橘园云管控智慧决策平台,为柑橘园水肥药智能农机装备提供精准作业指令。

郑永强介绍,未来,这里将实现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决策-智能农机作业“三位一体”联动智慧橘园生产。“实现无人智慧农场后,我们每年都可以回老家过年了!”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