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日报】彭水 脱贫攻坚交出一张“绿色”答卷
发布时间: 2021-01-22 00:00  作者: 肖福燕  来源: 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彭水 脱贫攻坚交出一张“绿色”答卷

黄家镇漆红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村民董泽清摊匀采收的油茶果

彭水紫苏油

郁山晶丝苕粉

太原镇花园村大棚蔬菜基地

棣棠乡牌楼村2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深冬时节,行走在彭水县内,映入眼帘或满目苍翠、或层林尽染,各美其美的山川图景徐徐铺展。

青山绿水造就了彭水的钟灵毓秀,也曾让彭水因地理位置、交通等原因发展受限。不过,如今的彭水已经今非昔比。“十三五”时期,彭水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

近年来,彭水高质量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了彭水红苕粉、彭水苏麻等特色产业,用产业带动群众走上致富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绘就乡村振兴的瑰丽蓝图、易地扶贫搬迁让群众走上小康路、发展生态富民产业打造美丽经济,彭水走出了一条以青山为“靠山”,将“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效结合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打造山地特色产业 绘就乡村振兴蓝图

77岁的汉葭街道兴和村4组村民庹大安在收割完自家种的苏麻后感慨道:“种苏麻不费力,撒下种子,除除杂草就行。我从3年前的6分地扩大到了4亩地。”

“苏麻是‘懒人’庄稼,种植不费力,收入还很好,每亩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据兴和村第一书记崔小彬介绍,该村通过引进公司,建立了公司提供技术、种子、肥料、回收等一系列长效机制,当地村民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苏麻也成了该村的一大特色产业。

30多公里外的郁山镇,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完成清洗、粉碎、过滤等工序后,正在进行最后一道程序——“浪”苕粉。工人们把冒着热气的粉皮揭下来,晾晒在晾杆上,红苕粉的香气慢慢散发在整个厂房。

龙须晶丝苕粉有限公司董事长葛先萍说:“农户种红薯,我们企业负责收购。实行订单式种植、订单收购,老百姓不存在卖红薯难的问题。”

红薯产业是彭水大力打造的特色产业。目前,郁山镇每年种植红薯面积3万亩以上,年产值约1.2亿元,年均收购鲜薯400万吨,覆盖贫困户500余户,引导贫困户以土地或者扶贫产业贷款入股,实现户均增收和每年保底分红。

同样作为彭水的特色产业,“彭水苏麻”成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审定登记后,又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优质奖、市商标品牌……在品牌引领下,彭水苏麻逐渐“长大”。合作社核心基地从270亩增长到4000余亩,核心参与农户从35户增长到1000多户,同时带动彭水全县种植苏麻2万多亩,涉及20余个乡镇40多个行政村。目前,彭水苏麻、彭水紫苏油远销上海、深圳、北京以及韩国、新加坡等国内国际市场。

据介绍,近年来,彭水县委、县政府立足区域优势,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一是实施品种工程。全面加强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重庆农技推广总站等合作,积极引进培育作物新品种,成功创建“全国甘薯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县”,自主培育的彭薯1号、彭薯2号等9个新品种通过重庆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县全面种植推广。二是实施品质工程。2020年新申报“两品一标”产品74个,已获批18个,全县有效期内“两品一标”产品累计达67个,特别是彭水苏麻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三是实施品牌工程。全县名牌农产品累计达11个,成功应用“巴味渝珍”区域公共品牌产品4个。“龙须晶丝苕粉”“苗妹香香”农产品获第20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百业兴食品”生产的香椿酱菜、“黔中道专业合作社”生产的紫苏油等产品获第22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优质产品。

高质量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绘就了乡村振兴的瑰丽蓝图,创造了农业产业扶贫的彭水特色。

搬得出能致富 扶贫搬迁走上小康路

“很不方便,住起挤得很,孩子只有跟我们一起睡。”回忆起以前一家6人挤在只有60平方米的木瓦老房子里的日子,梅子垭镇易地扶贫搬迁户何祖贵连声叹息。

青瓦白墙、面积150平方米、一楼一底、四室一厅一厨一卫,二楼还有一个露天阳台,这是何祖贵的新家。在何祖贵看来,他家住的房屋跟城里的“洋房”没有区别。在梅子垭镇梅花社区的易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像何祖贵这样的建卡贫困户还有26户。

彭水地处武陵山区,是全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的区县之一。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这是彭水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脱贫攻坚以来,彭水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聚焦“人、钱、房、业”四字发力,严格建设程序,在遵循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前提下,创新安置点建设机制,建立并采取“三三机制”建设12个安置点,实现了“三合两不”,即用地合规、规划合理、程序合法、面积不超标、负债不超标。同时,加快安置点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围绕“六通八有”标准,彻底改变了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问题。

建成安置点只是解决了“搬得出”问题,如何解决搬迁群众“能致富”才是根本。

彭水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作为12个集中安置点后续扶持的主要抓手,把当地的产业、就业优势转化为群众的脱贫优势,实现了267户997人搬迁建卡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在产业扶持方面,深层次破解“发展什么、权属归谁、怎么经营、怎么分配”等产业发展问题。结合安置点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投入资金2200万元,按“一点一品”因地制宜配套12个产业设施项目。明晰产权归属,确保产业项目真正服务搬迁户、带动搬迁户。引进龙头企业经营管理,确保坚持一个项目,盈利一个项目。搬迁户通过“土地入股、参加劳务、分红”等方式参与产业项目的收益分配,形成了“搬迁户+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在就业扶持方面,采取“搬迁户+外出务工”“搬迁户+乡村旅游”“搬迁户+工业园区”“搬迁户+特色种植养殖”等模式,实现有劳动力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其中仅通过公益性岗位就帮助搬迁群众稳定就业88人,并继续对有劳动能力且有公益性岗位就业意愿的搬迁户实行“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

搬出穷山窝,走上小康路。彭水圆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321户14207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建成12个集中安置点,其中有6个市级示范集中安置点。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的通报》,集中通报了一批全国“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典型案例。其中,彭水入选“十三五”搬迁工作成效明显县、彭水发展改革委入选“十三五”搬迁工作担当有为集体。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美丽经济致富百姓

“自从种上油茶树,咱们不仅有了‘绿色银行’,我们老两口就像买了‘养老保险’!”走进善感乡石盆村,漫山遍野的油茶树郁郁葱葱,连绵成一片“绿海”。正是这一颗颗美丽的油茶果,改变了石盆村3组建卡贫困户董纯志一家的生活。

董纯志和老伴儿今年都70多岁,身体都有残疾,家庭缺乏劳动力。“平时的管护都由合作社负责,我只管在成熟后采摘售卖就行了。”董纯志说,去年他家的油茶果卖了9000多斤,收入了13500元,家庭开支宽裕了不少。

像董纯志这样的收入1万元以上的农户在石盆村就有10多户,油茶果真正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善感乡的油茶产业只是彭水依托退耕还林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生态富民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彭水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自2014年新一轮退耕还林启动以来,坚持退耕还林工程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相结合,全县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40万亩,是重庆市规模最大的一个区县。

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石漠化治理等林业重点工程,彭水建成经济林357万亩,实现39个乡镇(街道)经济林基地全覆盖,涉及102个贫困村,惠及10781户贫困户。加快发展木本油料产业助推脱贫攻坚,全县共建成木本油料基地21万亩,其中油茶基地15万亩、核桃基地6万亩。同时,在全市率先成立林业产业协会,集中优势资源发展经济林产业,将“绿起来”与“富起来”有效结合。

彭水的生态资源逐渐转化为生态资本,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绿色红利,致富一方百姓。

不仅林业经济能让百姓致富,广阔的绿水青山也能让贫困群众享受到实惠,实现了山上就业、家门口脱贫。为了更好保护林业资源,让山更青、林更密,彭水结合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精准选聘“能护林、有林护”的建卡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

彭水县林业局天保中心负责人廖爱民介绍,通过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一是能充分发挥林业在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作用,强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强全县370万亩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确保“兴林富民”目标的实现;三是选聘建卡贫困户组建生态护林员队伍,每人每年有5000元的补助,增加了家庭收入,提振建卡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如今,3611名生态护林员工作在彭水各村组林间地头,管护全县林地资源,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财政共补贴资金5316.5万元,让村民捧起生态“金饭碗”,走上了绿色脱贫路。

守住山青底线,让大地常绿。如今,彭水正真抓实干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向前,绘就绿色生态美丽新图景。

张亚飞 刘茂娇 图片由彭水县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