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庆)科学城校地合作又出新成果,科技创新项目迎来重大进展。1月15日,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在重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正式揭牌开建。
着力打造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选址重庆高新区金凤大健康产业园,未来核心设施占地面积预计100亩,异地种质、个体和群体保存、评价、筛选用地面积预计1800亩。
目前,中心已初步形成“一核多园”建设规划模式,整体建设方案和分物种创制实施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首期拟入驻建设示范及先行物种为家蚕、罗非鱼、黄连、杨树、茶树等;后期将重点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
据介绍,该项目是校地合作共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又一创新成果。中心依托西南大学的优势,联合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机构和高校研究团队在现代农业、组学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的学科优势,瞄准生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的国际前沿与竞争焦点,突破传统生物种质资源库“重保存、轻利用、不创制”的局限,建设可持续利用的长江上游种质资源库,建设多组学与人工智能生物大数据中心。
着力实现生态保护、顶尖人才培育和产业转化功能
据介绍,传统的种质利用与育种,是“源于自然”。种质创制是“高于自然”,主要通过先进的遗传学手段,大规模创制生物新型素材,利用先进生物育种技术,培育革命性新品种,支撑产业迭代升级。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珍稀濒危物种开展种质创制与利用研究,研发种质创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质创制智能化、规模化,开展生物育种并实现产业化,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该中心未来将主要实现三个功能:一是收集、整理、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物种资源,构筑国家西部资源安全屏障。二是建立长江上游物种资源库、资源规模化创制设施和生物育种科学中心。三是高标准建设动物、植物、微生物工厂,实现性状规模化鉴定,支撑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基于种质创制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着力技术研发与创新并保护珍稀资源
同时,中心重点建设任务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收集整理保护特色、珍稀和濒危物种资源,建成活体异地保存信息库。二是开展规模化种质创制核心技术的研发与集成创新,建设涵盖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表观遗传组、表型组等的高标准多组学研究平台和大数据中心。三是围绕重点物种资源及长江上游特色资源开展种质资源规模化创制与应用,促进传统种质资源产业转型和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