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一块生铁百炼生钢;一个人才,10年修炼始得成熟。2020重庆首届“出版之星”寻找与展示活动中,获评“十佳图书编辑”的张昊越认为,自己成长中所取得的成绩,蕴含着机遇、个人兴趣与对出版工作的用心付出。

“高产”
2011年8月,张昊越自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本科毕业,即就职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期间继续攻读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于2013年6月毕业。工作以来,先后任职于办公室/总编室、审读质检中心、人文社科图书中心、人文社科中心、人文社科分社,主要从事图书编辑。
10年时间里,张昊越取得了多项成果:
一是参与、负责了多项国家、重庆市级重大项目。如2012年,参与“中国战时首都档案文献”的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后期具体负责项目的编辑出版及结项验收等具体工作(2019年结项被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评为“优秀”);参与《龟兹文化词典》申报2013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工作,后期具体负责项目的编辑出版及结项验收等各项工作;2016年参与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新闻出版实用知识丛书”相关工作;共同策划实施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昨夜西风——重庆开埠影像志》相关工作等。
二是立足本土,策划、出版了大量关于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的优秀出版物,为重庆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如《昨夜西风——重庆开埠影像志》《水煮重庆》《故城时光》《重庆火锅全书》《重庆历史政德人物》《放映北碚》《乡约巫山》《吃在重庆》《荣昌地名故事》《中国现代烙画》《川江往事》《桥都重庆》《合川,一个嘿巴适的城市》等近20种。其中,《放映北碚》被评为“西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十佳优秀畅销书”;《故城时光》《水煮重庆》《重庆火锅全书》等书均在重庆读者圈具有较高知名度。这些图书的策划出版,对于保护及宣传地方历史及优秀文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三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政方针,独立策划了面向青少年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走向世界的中国文明丛书”。该丛书秉承认识、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宗旨,面向青少年,针对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包括瓷器、丝绸、造纸术、火药、戏曲、中医等在内的多种中国文明进行了系统而通俗的讲解。截至目前,共策划、组稿选题约40种。已出版图书中,有6种入选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近10种被“学习强国”平台选中,择书中部分优质内容在平台“学习文化”版块发布。该丛书各品种的销量均过万,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兴趣
自2011年至2019年,张昊越责编的图书约100种,近4000万字,至2019年起平均每年约570万字。
张昊越涉及的这些图书策划与出版项目,题材广泛,涵盖历史、哲学、政治管理、社会学、教育学等方方面面。这与人文社科分社的部门定位密切相关,大项目多,所以类别也比较杂。
张昊越告诉笔者,他喜欢看人文历史类图书。作为重庆人,他对本土的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通过看书、看新闻,了解素材汲取营养。如与重庆图书馆、南岸区图书馆共同策划的《昨夜西风——重庆开埠影像志》书籍项目,除成功申报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外,由其主要负责的图书被评为“2017年度重庆市十大渝版图书”。成为全国人大代表别必亮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建议》中的一个案例。
在传统文化普及物读物和档案文献类图书的编辑出版中,张昊越也不断在摸索中前行,因为有了第一期的经验,越往后就越熟稔,做了10年,作者圈不断扩大,题材不断拓展,内容越见丰富,市场反响也越来越好。
忠告
“做图书编辑很辛苦,经常加班。”在张昊越的印象里,由于自己参与的大项目多,任务量大,加班已成为一种常态,最多时要从早上七八点忙到晚上10点,几乎处于全年无休的状态。一分付出一分收获,回首过程,他仍然觉得很值。
作为“十佳图书编辑”,给同行们有什么建议呢?张昊越说,要想做好图书编辑,首先要多涉猎大学科知识,多钻研其他领域的东西。第二,要想成为复合型编辑,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跟作者打交道,努力找选题,并参与到市场销售中去。第三,做图书编辑一定要认真、踏实,要静下心、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