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专家指导石柱黄连产业发展 西南大学 供
坚持科技扶贫与人才培养并重,产业帮扶与教育帮扶并举,这是西南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的有效路径。学校始终把脱贫攻坚帮扶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李旭锋和校长张卫国为双组长的定点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多个领域持续发力。助力石柱“中国黄连之乡”、忠县“中国柑桔城”、丰都“肉牛之都”、巫山“中国脆李之乡”等10多个重庆特色效益农业不断发展;科技扶贫“石柱模式”被评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十大优秀案例”。
定点帮扶云南省昌宁县,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科技赋能产业发展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重庆市唯一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的特殊县份。如何助力这里的老百姓脱贫致富?西南大学凭借其农业科技优势,与石柱县建立县校合作关系,共同建设“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支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石柱高质量脱贫。
2005年,西南大学由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而成。作为一支长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高校力量,西南大学在农业学科上优势明显。学校聚焦地方发展需求,通过探索“高校+政府”“专家+农村”“技术+产业”等校地合作模式,把专家和技术送到生产一线,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水平。
丰都肉牛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地发展起来,就离不开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西南大学教授左福元带领的科技团队的推动。
1998年,左福元的肉牛科研团队带着数十个科研项目来到丰都,通过围绕肉牛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历经10余年,筛选出适宜重庆及西南农区养殖的优良肉牛杂交组合,牛肉产值得到了极大提升。2018年,丰都共2.1万户农户通过养牛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丰都变身成为了“中国肉牛之都”。
依托科技力量打通扶贫产业链。西南大学李学刚、张盛林、赵永聚、曾明、吴青、向旭等一大批专家辛勤耕耘在扶贫路上,把文章写在贫困地区的大地上。除丰都肉牛外,巫山脆李、忠县柑橘、巫溪土豆、石柱黄连、三峡生态鱼、云阳生猪、北碚杨梅……在重庆各地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背后都有西南大学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支撑。
积极开展教育帮扶
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
今年以来,西南大学2020年定点帮扶昌宁县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高中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系列培训顺利开展。此次培训共为昌宁县100名中小学校(园)长、100名中小学骨干教师、459名高中教师、66名跟岗学习教师共计725人“充电”“加油”。
这样的培训,在西南大学对口帮扶地区已成常态。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帮扶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资源优势,以教育提升、人才培养为着力点,组织精干力量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全力做好教育扶贫工作。
近年来,西南大学先后选派10余名优秀干部赴帮扶县挂职,帮助忠县、石柱县、丰都县的多个贫困乡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更重要的责任是为地方整村推进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持。先后派出2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顶岗支教活动,有效解决贫困县中小学师资缺乏的矛盾,有效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此外,西南大学承担了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师范专科学校、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西昌民族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贵州沿河县中学教育等任务。目前,已向受援高校派出管理干部和支教师生110人次,定向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93人,培训教师350多人。
智库助推脱贫攻坚
智库参与脱贫攻坚战是职责所在,是脱贫攻坚不可或缺的一支智力支持。西南大学作为“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积极承担贫困县脱贫摘帽评估工作。
学校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廖和平教授,自脱贫攻坚以来,带领团队深入重庆、贵州、云南、吉林等省市(自治区)的200余个贫困区县、2000余个行政村、12万余户农户,开展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和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形成的报告和相关政策咨询建议等,多次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中国科学院、重庆市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和采纳,为科学推动精准扶贫和贫困县退出工作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019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帮扶昌宁县,西南大学开启“乡村振兴助推工程”,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自筹经费120万元,帮助昌宁县编制《昌宁县“十四五”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昌宁县优质柑橘产业融合发展可研报告》等,为其产业脱贫打下坚实基础,助推脱贫攻坚。
西南大学的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多措并举,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消费扶贫等方式赋能脱贫攻坚。
不断完善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效;
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接续服务乡村振兴;
主动对接地方“十四五”时期需求,精准开展帮扶工作;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西南大学立即行动起来,对学校脱贫攻坚成果及时进行系统总结,认真研究“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服务乡村振兴远景规划。接下来,学校将继续发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特质,践行高校责任使命,巩固脱贫成果成效,持续服务乡村振兴,在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贡献西大智慧和力量。
数说
参与市委办公厅、市人大办公厅、市农业农村委、北碚区4个扶贫集团,先后帮扶石柱、忠县、丰都、巫山、巫溪5个县,与地方共建10多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实施科技帮扶项目240多项,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50多项。
选派科技特派员1294人次,培养管理干部、科技人员和农民共计3万余人,间接受益农民达12万人。
与受援高校共建8个“教师教学发展研修基地”研究平台。
接收受援高校进修教师350人次,带动受援高校形成40余支优秀教学团队,同时累计推出近100门优质在线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