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文明是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多年来,他积极践行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在取得丰硕教学成果的同时,带领团队开展科研攻关,帮助养殖业主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为地方畜牧产业发展赋能添彩。

黄文明指导学生操作实验设备
创新教学方法
把课堂“搬”进牛场
10月12日,记者来到黄文明的实验室,他正指导学生评定白酒糟对肉牛的营养价值。
“通过实验室检测分析后获得的数据,对我们有针对性的改善白酒糟饲料的成分很有用。”黄文明说。
黄文明于201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西南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系副主任。在他的教学安排中,除了课堂教学和实验室操作,他还把课堂“搬”进牛场生产一线,带领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
“因为动物营养专业主要面向动物养殖和饲料生产,更多的侧重于服务生产实践,因此,我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黄文明说。
“黄老师带领我们走进牛场,通过实验成果运用在实际养殖的过程,我们可以直观的观察和发现存在的问题,便于下一步更好的去改进和提高,促进理论和研究效果的提升。”学生张鹏军说。
除了创新教学方法外,黄文明作为国内知名“牛精英联盟”在西南大学的联系人,他积极牵线搭桥,拓展学生的实践学习渠道,先后帮助10余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获得在规模企业实习和参加全国性会议的机会。今年,在黄文明指导的27名毕业生中,有16人考上研究生,其中11人考上“双一流”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研究生;1人考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1人获得重庆市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5人进入畜牧业龙头企业工作。

黄文明开展酒糟成分检测实验
提升养殖效益
延长原料储存期
近日,黄文明带领自己的科研小组来到仁义镇鑫联肉牛养殖场,查看养殖场运营管理情况,指导养殖业主开展精细化养殖工作。
“我们定期会到养殖场来,一方面是帮助养殖场解决一些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了解和检验实验成果运用到生产实践的效果。”黄文明说。
正如黄文明所说,在科学研究方面,近几年,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围绕白酒糟、菌糠和农作物秸秆等开展地源性饲料的开发和高效利用研究,突出解决牛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白酒糟是我国西南地区养殖肉牛的主要饲料原料,但存在水分含量高、不易储存,以及稻壳含量多、消化利用率低等问题。如何延长白酒糟的安全储存期,提高营养价值和提升肉牛养殖效益是我和我的团队重点关注的问题。”黄文明说。
围绕解决白酒糟在肉牛养殖中的难题,黄文明团队借助重庆市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研发课题等工作平台和项目,经过数次反复的实验对比,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添加物配比组成,让白酒糟的存储和应用更为方便科学。
“以前我们的白酒糟储存10天左右就会出现霉变,经过黄教授的精心指导,现在储存一年时间都没得问题,对降低养殖成本、提升养殖效益很有帮助。”养殖业主兰世容说。
此外,黄文明团队还围绕解决奶牛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深入开展科学研究。
“比如围绕产后奶牛体脂动员量大、营养代谢病高发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围产期奶牛能量供需及代谢调控的研究。现在研究效果很明显。”黄文明说。
做好社会服务
助力产学研融合发展
9月25日,黄文明来到吴家镇代兴村,为当地农户开展肉牛养殖技术培训。
“听了黄老师的讲课很受启发,特别是在酒糟的存储管理方面,学到了很多知识,对今后牛场的发展很有好处。”村民敖德贵说。
作为重庆市科技特派员、荣昌区科技特派员以及重庆奶牛专家大院和肉牛专家大院的骨干成员,黄文明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项;编写书籍《高效健康养肉牛全程实操图解》《饲料学实验实训》等。目前,他与包括重庆大北农公司、荣昌鑫联肉牛养殖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川渝地区近20个区县开展过技术培训、扶贫指导以及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等服务工作。
“通过邀请黄教授来公司开展培训、指导,让我们在科学规划产业、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对做大做强我们在西南地区的反刍饲料产业更有信心。”重庆大北农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除了做好服务指导工作,目前,黄文明正牵头开展成立“西南肉牛产业联盟”的筹备工作,希望通过建立肉牛养殖服务平台,为更多的养殖场(户)提供成套的技术方案和产品方案,促进地方肉牛产业高效、健康发展。
“我将持续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走好产学研融合发展的路子,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成效的同时,发挥好科学技术优势,为服务地方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做出自己应有贡献。”黄文明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