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央视新闻客户端】劳动创造美好未来丨夏庆友:春蚕不应老 昼夜常怀丝
发布时间: 2020-05-04 00:00   文字:邓丽娟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浏览次数:

通常来讲,我们所知道的是,蚕吃桑叶,不过,在西南大学的蚕业实验基地里,蚕吃的是饲料。

而这饲料里,不仅有桑叶,还有其他营养成分。更为特别的是,西南大学的夏庆友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定制想要的蚕丝。而不同的蚕丝,还能实现不同的功能,甚至能应用到医疗、军工等领域。

这些突破,正是来源于他们日复一日研究的累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夏庆友教授和他的团队。

谷雨过后,新一年的养蚕季即将开始。在重庆铜梁三品村的西南大学现代化蚕业实验基地里,夏庆友和他的团队正忙着调试家蚕饲料生产设备。等这套设备正式启用以后,配合着已有的自动养蚕设备,基地里养蚕的效率能比传统的人工养蚕提高十倍以上。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夏庆友:原来一个村里面好多家农户要养蚕,那现在的话就是几个工人就可能按按按钮,就操控一下设备,那么蚕就(养)出来了。

传统的养蚕方式就是喂蚕吃桑叶,蚕吐出什么样的丝,我们就用什么样的丝。但是对于夏庆友团队来说,他们要攻破的难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丝,蚕就吐什么样的丝。最终,夏庆友团队决定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入手,他们要绘制家蚕的基因组,而这个工作,当初全世界也没有人能够完成。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夏庆友:当年难度大,是因为当时(基因)测序技术还是比较复杂,就是一次性它只能读500个字母,那么我们家蚕是五亿多个,所以我们就需要做几千万次这种小的阅读。有的时候你要到那个结果出来以后,你才知道这次阅读是成功还是没有成功,所以有时候等到结果出来以后发现,读的不是蚕宝宝的序列,读的是细菌的,其他的序列。

历经五百万次测序反应,夏庆友和他的团队终于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张家蚕全基因组框架图,还完成了家蚕基因的精细图和遗传变异图的绘制。一头小小的家蚕约有一万三千个基因,想要进一步了解基因信息,还需要做大量的分子生物学的精细实验。像这种显微注射,科研人员需要在特定的时间段,操作着像头发丝儿那么细的注射针,把基因片段注射到芝麻大的蚕卵里,不仅要保证家蚕能够成活,还要让基因片段发挥作用。这在家蚕基因组研究刚刚起步的时候,难度系数非常高,几万头家蚕注射下来,成活的寥寥无几。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 主任 夏庆友:我们就做这个事情做了七年,不断一批一批的人去试,最后我们现在基本上能够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成活率。

如今,通过多种基因技术,夏庆友和他的团队已经实现了让家蚕吐出人工合成丝蛋白的技术攻关。它们具有天然蚕丝所不具有的特性,有的韧性强,有的强度高,有的亲水性特别好。在西南大学蚕学宫的展柜里,摆放的这些毛巾、尿不湿,就是通过基因技术改良后的蚕丝制成的。最近,夏庆友团队正在进行一项将蚕丝制品用于子宫内膜修复的临床前实验。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讲师 沈关望:他每天要想很多,想得很远的问题,我们半夜找他,两三点都能找到他。

在十多年的持续创新中,夏庆友和他的团队保持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水平,目前,我国的桑蚕产业发展也一直处在世界领先水平。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西南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物学研究中心 主任 夏庆友:中国制造要转为中国创造,那么靠什么呢,靠创新性的劳动。其实我们是基础研究,但是你一定要想到,就是你要把你研究的成果回馈社会,然后要回馈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