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中国新闻网】西南大学附属中学 “劳动教育+”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 2020-04-18 00:00  作者: 王俭林  来源: 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学校的开学第一课《劳动颂歌》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在青少年中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

加强和落实劳动教育已是当前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教育任务。

西南大学附中秉承“立人 新民”的办学理念,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目的,将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融入育人发展全过程,走进生活大课堂、实践大课堂、人生大课堂……实现五育并举综合育人,成就学生最好的自己。

2019年春季新学期,由市教委制作、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学的《开学第一课—劳动颂歌》,向全市300多万名中小学生奉献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精品课。通过丰富的事例、鲜活的展示、真切的感悟,向广大师生讲述劳动的价值、意义和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为什么邀请西大附中师生参演?缘于西大附中长期坚持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意识、劳动精神植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劳动者可歌可泣事迹的同时,参加拍摄的同学们也接受了一次次润物无声的劳动教育。

“劳动可以很小,小到只是环卫工人的一次起早贪黑;劳动可以很大,大到事关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祖国的蓝天。”高2020级9班学生王筱看完《开学第一课》留下这样的感言。

劳动教育+生活大课堂

以劳树德 塑造最美心灵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劳动教育,需要更多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

“垫被平整,床单拉平,无皱褶;鞋子鞋跟靠拢朝外,上铺放左侧,下铺放右侧;口盅按高矮大小顺序排列,统一放洗漱窗台……”去年9月开学,作为当时高一新生的小宇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内务整理培训。

经过几天的入格教育,父母惊讶地发现,小宇的站姿坐姿、仪表谈吐、自我管理有了很大进步,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成为寝室管理的小能手,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内务整理、行为礼仪、拓展体验……这是西南大学附中别具一格的新生入格教育,所谓入格教育就是学生进入学校后,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学习行为、生活行为进行规范性教育,以寝室整理、家务劳动为主的生活劳动是其中重要内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在学校看来,如果学生连自己的日常生活都管理不好,谈何成才成人。因此,不失一切机会为学生创设劳动场景,全方位渗透劳动教育成为全校的共识。

除了新生入格教育,劳动教育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教育、志愿服务、主题班会、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劳动体验的过程,也是熔炼品行、接受教育的过程。

垃圾分类知识、农耕文化体验、我为爸妈洗次脚、为孤寡老人剪发……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假期实践作业,是学校千方百计为同学们创造劳动体验的舞台。

一年一度的西大附中缤纷节是附中学生的狂欢节。而“爱心易物,财商体验”是其中最经典的活动之一,通过模拟市场,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感受市场经济,培养财经素养。

在2019年的缤纷节上,高一8班的“KK俱乐部”小店内,古风味十足,将文化情怀作为重点卖点,为了招揽人气,印利伟和同学还准备了现场吉他弹唱、玩偶扮演等多样形式,一天的劳动体验,让他们感觉做生意挺不容易的。

活动结束,学校还引导学生将义卖所得的善款捐赠给贫困学生,不仅培养了同学们的“劳动意识”、“财商意识”、“爱心意识”,也为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西南大学附中,还有一个持续多年的“弯腰行动”,就是倡导每名学生只要一发现身边的垃圾,主动“弯一弯”腰,捡拾起来,这已成为附中师生的自觉行为。因此,无论每次大小集会,校园环境都能保持整洁如新,大家都自觉养成了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劳动教育+实践大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责任和担当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

在西南大学附中,劳动教育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得以蓬勃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包含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科学方法,锻炼综合能力。实践的过程正是学生劳动创造的过程。

走进家庭、社区,走进乡村、城市、工厂、大学……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升华。

独具西大附中特色的“30分钟希望”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已经坚持多年,每月都有学生志愿者,到学校附近的特殊教育学校照看那些有特殊疾患的孩子,帮他们打扫卫生、一起游戏,在劳动体验中传递爱和责任;重走千年茶马古道,学习传统压茶、制饼技艺,切割打磨木制手工艺品……丽江研学旅行的孩子们,在走进大自然的劳动体验过程中,开拓了视野,感受了一把传统的文化魅力。厚厚的手茧、晒得黑黑的皮肤,是他们劳动体验的见证。

面向社会的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出的学生更富有社会责任和担当。

2013年入读附中的何玉芬同学,在老师的影响下,高一就成为了一名环境观察员,通过参与学校周边环境现状调查,引发她保护环境的热情。随后,她与同学们一起成立观鸟社,在校内外开展观鸟活动。由于在生态环保方面表现突出,获得重庆市“绿色使者”称号。

后来,她又随导师赴金佛山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野外科考活动,她和同学的课题“金佛山洞穴物种红点齿蟾的生物学初探”历时近一年,获得了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现在她已被保送至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直博)。

学生周丹彤受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影响,带头成立班级志愿服务队,开展“清洁嘉陵江”的志愿服务活动。在老师的启发下,她和同学利用假期走遍梁滩河、璧北河等区内大小河流,手绘北碚区嘉陵江水系图,并时刻关注污染区域,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处理。2019年,她先后获得全国自然笔记一等奖,斯特哥尔摩水奖银奖,国际环境小记者新闻作品一等奖等殊荣。

据了解,近年来附中学生完成8000余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或项目,236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被中央、地方媒体报道,近100个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在国际青少年竞赛中获奖,458人获得全国、市级竞赛一、二等奖,申请专利127项,13人获科技创新市长奖,师生发表论文230篇。教师参与了33本地方教材编写,编写了60本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劳动教育+科技大课堂

创造性劳动 催生创新拔尖人才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有新的内涵,它不只是体力劳动,还包括脑力劳动、创造性劳动。

西南大学附中劳动教育与科技大课堂融合,努力做面向学生未来的创新教育。

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性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附中的做法是,用完善的课程设计,创新的活动支持,灵活的机制保障,丰富的社会资源做依托。

小先生讲座,是西南大学附中一个持续多年的品牌,学校鼓励学生人人上台开讲座。

“小先生”可以在班级讲,年级讲,但要上全校性的讲台必须申请。讲座有讲健康饮食的,讲左轮手枪的,五花八门什么都讲,几百人的教室常常被围得水泄不通,包括老师也被吸引。

学生傅煌峻在聆听了2次学长学姐主讲的“小先生讲座“后,按耐不住,当即申请开办《世界军服鉴赏》的讲座。从此他的演讲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在校内外开了20余场讲座,累计观众达万余人。邀请单位包括美国苹果公司、新加坡辅仁国际学校、泰国曼谷教育局等。

附中强调学生应具备“从0到1的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未来挑战。这个能力就是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从接触新知识开始到发现问题,再到解决问题的真正能力!

学校有一个很受学生欢迎的挑战项目,叫“创客马拉松”,任何学生都可以自主报名,跨年级自由组队,历时一天。由老师提供一个新的问题和相关学习素材,让学生即时学习,孩子们通过思考和创新,用学到的新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要经历学习、思考、实践、创造、设计,最后答辩。全方位锻炼孩子们学习创造力、团队合作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对内创新机制,对外联动大学、企业等社会资源,催生学校不断地涌现学生创新人物。

目前,学校有最前沿的STEAM中心、有最现代的科学实验室。有创新班、广延班、未来小班、STEAM班等。学校投资1000多万元,为14个学科建设实验室,同时建设“STEAM与综合教育中心”功能室45间,方便学生更好的创造性劳动。

学校与家蚕基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38个实验室建立了研究指导合作关系。还联合一些高科技企业,启动100个实验和100个调查项目APP建设,通过APP呈现,学生可模仿、实践、研究、创新。联合缙云山、南山植物园等作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30余处。

学生段皓严就是在高校重点实验室了解到一个神奇的器件——忆阻器,用它设计的电路具有类似人脑神经网络的功能,大大提高运算效率。于是从去年暑假开始,他每个周末几乎都在实验室做实验,在导师的指导下,其作品《用蛋清做个元器件——柔性忆阻器及交叉阵列的研究与制备》在201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获全国金奖(重庆高中生唯一金奖)。

高二年级的蒋凌宇,从初三开始接触计算机竞赛,短短8个月便获得竞赛省级一等奖。高一就和北大签了保送协议,曾获第17届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金奖的马玉龙,从初中开始就积极参加各种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学子无一不从学校搭建的资源平台中受益,从而不断创造奇迹。

劳动教育+人生大课堂

职业体验 勾勒最美丽的人生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在西南大学附中,劳动职业体验与生涯教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功能是帮助人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实现,做最好的自己。大部分中学生没有去思考生涯规划,如何科学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以此来确定自己未来的目标。”校长欧健表示,一方面需要老师科学指导,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走出校园,多参加职业体验。

学生屈子然在寒假里完成了自己的首次生涯规划作业——“你想学医吗?我的职业采访”,通过与2位医生的深度采访、21名医科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他写下洋洋洒洒1.3万多字详细分析利弊,对自己的理想职业,她比普通人有更清晰的认识和准备。

在西南大学附中,每年都有彩虹生涯规划月,学校依托大学丰富的资源,请专家直接进入中学课堂讲学科前沿、讲人生规划,还邀请优秀家长讲相关的职业要求和职业素养,通过研学旅行、彩虹生涯影院、假期生涯访谈等生涯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明晰方向。

学校建立了学生生涯指导中心,以专职生涯教师为骨干,以班主任为核心,以学科教师全员辐射“三位一体”生涯规划指导团队,形成附中的学生生涯支持系统。

实践活动体验成为学校实施生涯教育的重要支柱。在学校的“立人课程体系”中,实施学科导师、实践导师、人生规划导师“三导师制”。实践性课堂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三维全校课堂体系,保证全校学生全面发展,缤纷绽放。

生涯规划就是让孩子们在实践体验中,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

“90后”储卫民,原西大附中毕业生,2019《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是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在之前他却放弃了40万年薪,遵循内心的呼唤,拿起照相机走向“诗和远方”。他认为,附中6年对他人生影响非常大。

高三10班学生徐翊恒,作为英才计划学生,曾参与到重庆大学的嫦娥4号生物载荷试验研究团队进行学习。去年他有幸参加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与诺贝尔奖科学家交流,还见缝插针向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余金权教授请教了科研方向的选择、未来专业选择方向等问题……从小在西大附中接受的教育,丰富的实践活动体验,使他面对大师依旧潇洒从容。

在附中,越来越多学生以快乐、自信、阳光的姿态走向属于自己选择的未来。基于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个性发展的办学愿景,正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适合他自己未来的模样!

“劳动教育+”加出缤纷教育,加出孩子的缤纷未来。